AI生成科研成果引发的学术诚信争议 - 人工智能生成的科研成果存在"思想抄袭"现象 即挪用他人研究方法或核心观点而不标注出处 虽未直接复制文字但被指控为"巧妙地抄袭" [1][2] - 具体案例显示The AI Scientist工具生成的手稿与韩国研究者朴炳俊论文核心方法高度相似 相似度达5级(完全对应) [2][3] - 专家评估发现24%的AI生成作品达到4-5级相似度 其中4级为融合2-3项前人成果 5级为方法完全对应 [3] 行业对抄袭定义的分歧 - AI研发团队否认抄袭指控 称被质疑手稿与前人研究假设不同且应用领域各异 仅属"未引用相关文献"的常见现象 [4] - 学界判断存在分歧 有研究者认为相似度3级远不足构成抄袭 而新颖性本身具有主观性 [4] - 专家指出争议根源在于抄袭定义认知差异 部分认为需主观故意欺诈 另一些主张未恰当标注他人可识别观点即构成抄袭 [5] AI科研对学术体系的冲击 - 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年论文数量激增 研究者难以验证自身观点新颖性 大型语言模型重组训练数据的特性加剧学术信用流失 [7] - 思想抄袭验证缺乏有效解决方案 观点挪用难以量化 现有技术仅能检测句子语义相似度 商业检测工具Turnitin未能识别AI论文来源文献 [7] - The AI Scientist采用的原创性验证流程(大型语言模型生成关键词+语义学者搜索引擎+大型语言模型评估)被质疑过于简化 无法媲美领域专家判断 [7] AI科研工具发展现状与规范需求 - The AI Scientist由东京Sakana AI公司2024年推出 是计算机科学领域全自动科研工具代表 能自主生成思路 编写代码并撰写论文 [2] - 研发团队承认工具存在引用不足问题 但强调其成果仅是"概念验证" 旨在证明AI生成科研论文已具备可行性 [8] - 学界普遍认为需规范AI科研工具使用 当前建议仅将工具用于"启发思路" 研究者需自行验证输出内容可靠性 [8]
AI论文“抄观点不抄字”引激辩
科技日报·2025-09-22 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