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 - 99.2%的受访大学生正在使用AI工具,其中11.7%构成几乎每天多次使用的“重度使用”群体 [1] - 65.9%的受访者在遇到问题时会下意识地首先求助AI [1][3] - 47.1%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已经离不开AI,其中10.5%完全离不开,36.5%表示不太离得开 [3] AI作为信息获取渠道的崛起 - AI工具作为信息获取渠道的偏好评分为3.34(满分5分),已超越传统搜索引擎(2.60分)与社交媒体(2.81分),成为受访大学生首选渠道 [3] - 这一转变表明年轻一代网上获取信息的方式正发生根本性变化,是一种交互方式的转变 [3] AI在学习与科研中的应用场景 - 资料文献查询、文本润色、翻译和总结汇报等文稿撰写是受访大学生最广泛的AI应用场景,占比均超过43.0% [3] - AI能自动生成可视化图表,大幅简化数据新闻制作中原本复杂的处理流程 [1] - 在科研中,AI能迅速指出思维漏洞并提供反例,其庞大的数据资源和信息整合能力有助于快速搭建知识框架 [3] - 应用场景呈现年级差异:大一大二学生在资料查询、图片生成、口语训练等场景应用更多;大三大四学生在求职建议、数据统计、代码撰写等场景更多使用 [3] AI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 查询生活常识(48.3%)、制订旅游计划(40.3%)、提供运动艺术等入门指南(37.0%)是AI在生活中应用相对更广泛的场景 [5] - AI能根据用户偏好、预算与目的地迅速规划旅行路线,推荐小众景点和特色餐馆 [5] - 视频剪辑软件的AI功能可一键智能识别字幕并自动匹配时间轴,AI脚本功能能凭关键词生成叙事大纲 [2] AI在社交与情感陪伴中的角色 - 62.7%的受访者表示会借助AI处理现实社交场景,热门场景包括沟通技巧(41.9%)、礼物挑选(39.3%)、提高表达能力(38.6%) [6] - 近八成受访大学生有过将AI作为闲聊对象甚至视为“朋友”进行交流的经历 [7] - 26.0%的受访者会在情绪低落时主动向AI寻求安慰与情绪价值,这一比例与通过社交媒体获取网友反馈的支持率(26.2%)基本持平 [7] - 59.8%的受访者将AI定位为“工作助手”,“工具人”(42.1%)和“学习伙伴”(38.5%)紧随其后 [6] 对AI的依赖与担忧 - 40.9%的受访大学生担心对AI产生难以割舍的心理依赖 [8] - 主要担忧包括:过度依赖AI会使思维变得懒惰、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2.3%);对AI产生情感依托而忽视身边人(53.7%);影响现实社交能力、不愿与真人交流(46.3%) [8] - 43.5%的受访者存在不同程度的AI焦虑,其中文史哲专业学生的AI焦虑相对明显(48.4%) [9] - 在文史哲专业中,47.5%受访者担心AI取代自己所学专业的职业路径,55.2%担心AI会削弱思维能力 [9] AI时代的能力构建与教育应对 - 受访大学生认为创造能力(62.0%)、批判性思维(56.0%)是AI时代最重要的能力,提问反思(54.1%)、人机协作(52.8%)、沟通协调(52.5%)同样必不可少 [10] - 62.3%受访大学生计划通过学习AI相关知识让AI成为学习和生活的工具,59.7%准备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增强不可替代性 [10] - 许多高校已开始关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开设相关课程覆盖所有专业,并将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10][11] - 教育部已启动学科大模型的开发与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已发布覆盖土木、材料、教育、法学等专业的学科大模型 [11]
“遇事不决问AI”,近八成受访大学生曾把AI当朋友
中国青年报·2025-09-22 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