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争议背后,什么才是食品的“真安全”
消费日报网·2025-09-22 10:43
文章核心观点 - 食品安全认知正从基础的“卫生安全”向更高层次的“真实、透明与信任”即“心理安全”演进 [1] - 预制菜争议凸显行业核心命题是如何在技术革新与消费变革下重新定义和守护食品安全 [1] - 构建政府、企业、消费者、媒体多方参与的“共享食安”共治格局是食品安全现代治理体系的体现 [2][3] 食品安全认知的演变 -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从卫生指标(如无害物质、细菌超标、添加剂合规)向更广阔领域延伸 [1] - 当前消费者不仅关心食品是否“无毒”更关心是否真实、透明、可持续 [1] - 即使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若消费者对原料来源、加工过程、营养价值存疑食品仍无法获得“安全”认证 [1] 行业道德自律与法律规范 - 法律是安全底线而道德是更高追求完善的法律存在滞后性和覆盖盲区需要企业道德自律作为补充 [2] - 预制菜行业标准尚不完善企业在添加剂使用、保质期标注、营养成分描述方面有巨大自主操作空间 [2] - 有道德意识的企业会选择减少添加、透明标注、如实描述即使增加成本缺乏道德约束的企业可能在法律空白地带游走 [2] 食品安全共治格局 - 媒体曝光引发公众关注消费者“用脚投票”形成市场压力企业争论明确标准监管部门跟进制定规范 [3] - 食品安全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媒体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共治格局 [2][3] - 消费者需转变角色从被动安全接受者变为主动安全参与者学习知识理性看待技术发展用科学态度判断争议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