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背景与目标 -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5年11月15日 [1] - 因一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交通事故,组合驾驶辅助技术推广陷入信任危机,政府监管随即加严,国标出台被推上"快行道" [1] - 标准研制旨在统一评价系统安全性,当前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已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但不同企业的产品技术方案、功能和性能表现均有差异 [2] 行业现状与问题 - 中国新能源汽车组合驾驶辅助技术渗透率已超过50%且持续增长 [2] - 行业问题包括:车企宣传存在"报喜不报忧";因芯片硬件、算法模型、传感器类型数量布置不同导致能力参差不齐;同品牌不同产品间相同功能实际能力也存在差异 [2] - 行业面临无标可依的问题,《征求意见稿》为行业划定统一的"安全红线"和"技术标杆" [4] 标准适用范围与特点 - 标准适用于安装有基础单车道、基础多车道、领航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M类、N类汽车,即乘用车和商用车 [3] - 标准采用国际通行的'多支柱法'框架,在技术指标和测试验证理念上与国际保持高度一致 [3] - 标准具有三个鲜明特点:界定系统使用边界、强化驾驶员在环监测要求、提出面向过程的安全保障要求 [3] 对行业开发与测试的影响 - 标准明确规范系统开发级别与功能安全要求,分为基础单车道、基础多车道与领航组合驾驶辅助功能3大类别,企业不能再模糊宣称全场景适用 [5] - 标准推动安全设计与充分验证成为产品开发核心,企业需开展危害分析、风险评估、失效模式分析等研发工作 [5] - 标准形成"体系文件审查+故障注入+仿真+场地+道路"的全维度测试体系,设定46个典型测试场景,并要求同一道路类型连续试验累计72小时 [6] - 测试要求意味着测试周期将拉长数月,但有望减少量产后出现故障的风险 [6] 对产业链与市场竞争的影响 - 短期看,企业可能增加开发、测试、生产、营销各环节的成本,但长期将推动建立规范化安全体系,加速淘汰不合规企业 [8] - 国标将促进整个产业链安全技术水平的提升,有利于行业优胜劣汰,提高产业链集中度 [8] - 未来入门级车型将标配驾驶员监控系统,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安全水平将加速"平权化",车企将在安全基石上形成差异化高质量竞争 [8] 对消费者行为的要求 - 标准明确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不属于自动驾驶系统,驾驶员需要持续参与动态驾驶任务执行 [9] - 要求消费者养成"手不离盘、眼不离路"的正确驾驶习惯,驾驶员需完成系统使用培训并在每次用车时激活 [10] - 系统设立禁用机制,对多次未响应警告的驾驶员暂停系统使用权 [9]
组合驾驶辅助:标尺已定,安全有道
中国汽车报网·2025-09-22 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