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秋游目的地大作战:影视营销加持,“流量”如何变“留量”?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9-22 17:10

中秋国庆旅游市场趋势 - 中秋国庆双节临近,游客热情升温,热门赏秋目的地酒店预订热度同比增长超30% [1] - “赏秋”、“红叶”、“晒秋”等主题搜索量环比增长两倍,游客偏好从“重目的地”转向“重玩法”,秋景和体验成为主要吸引力 [1] - 受影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影响,新疆预计仍是黄金周热门赏秋目的地 [1] 影视旅游的市场影响与效果 - “影视+旅游”成为文旅营销新引擎,能有效带动目的地破圈,例如《浪浪山小妖怪》带动山西暑期大同景区门票销量同比增长43%,旅游订单同比增长超40% [2] - 影视IP联动效果显著,《去有风的地方》带火大理旅游订单激增126%,《狂飙》让江门游客量暴涨5倍,《我的阿勒泰》上线一周使“新疆”搜索热度上涨323% [2] - 马蜂窝报告显示,24.5%的游客会在观看影视综艺后对取景地产生旅游意愿,该数据仅次于“亲朋好友推荐” [3] 影视旅游的发展阶段与模式演进 - 影视旅游发展分为三阶段:无心插柳的取景地宣传、影视主题乐园的共生模式、目的地主动挖掘影视联动效应的影视赋权阶段 [4] - 模式演进体现为从被动利用拍摄地到主动规划联动,如《南来北往》取景地坊茨小镇建设影视基地,已承接近200部剧集拍摄,形成文旅与影视互促的复制公式 [4] 影视旅游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 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留量”,《去有风的地方》播出一周后取景地凤阳邑单日游客破万,但剧终三个月客流锐减60% [6] - 复游率低是普遍问题,《司藤》带火的石林景区复游率仅12%,七成游客“打卡即走”,《哪吒2》相关的“哪吒小镇”日均客流从1.2万人跌至不足800人 [6] - 游客体验存在“名不副实”的心理落差,源于影视作品形象、景点原生形象与实地体验三者间的差距 [7] - 配套服务不足制约发展,《白鹿原》热播后取景地日接待量达15万人次,但因饮食贵、交通堵、服务差等问题最终被拆除 [7] 成功的影旅联动策略与案例 - 成功案例关键在于打好“提前量”,《我的阿勒泰》在开拍前一个半月就与当地政府沟通,制定共享计划、成立产业基金、设计旅游线路 [8] - 前瞻性布局成效显著,剧集上线一周“阿勒泰”搜索热度上涨562%,酒店预订量增长超200%,播出20天后阿勒泰地区接待游客超286万人次,旅游收入20.45亿元,同比增长77.98% [8] - 成都文旅集团推动“影旅联动”四轮驱动规划,在剧本策划阶段即考虑后期文旅运营,实现影视拍摄与文旅建设同步 [9] - 政策支持明确,国家“十四五”电影发展规划和2025年国务院文件均提出推动电影与旅游融合,打造“跟着影视去旅行”品牌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