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整体表现与战略地位 - 2025年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零售渗透率创历史新高,达到55.3% [1] - 2025年1-8月中国动力及其他电池累计产量为623.1GWh,同比增长36.3% [3] - 锂电产业已从产业优势迈向战略优势,建成全球最完整、最具活力的产业链体系,成为引领全球能源低碳转型的核心引擎 [3] - 锂电池产业正向高安全、高比能、长寿命、低成本等方向加速演进,进入由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先、效率优先变革的重要时期 [3] 上游资源保障与挑战 - 2024年国内锂电资源开发量达30万吨(LCE),同比增长28%,国内自主供给保障率提升至40% [5] - 国内锂资源开发量仅满足产量需求的33%,供应保障存在硬缺口 [6] - 海外资源开发形势复杂风险加剧,资源民族主义与逆全球化思维回潮带来挑战 [6] - 产业价格链仍存在较大波动,正处于修复期 [6] - 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 [5] 技术创新焦点:固态电池 - 半固态电池已步入量产阶段,2024年出货量迈入GWh量级 [7] - 全固态电池面临172个技术挑战,核心问题包括固-固界面接触、材料稳定性、致密化、制成安全、成本及PACK集成 [9] - 全固态电池材料成本近94%来自电解质成本,当前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售价高达约1000万元/吨 [9] - 预计2027年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成本可下降至200万-400万元/吨,全固态电池BOM成本约为3-5元/Wh,是液态三元电池成本的约10倍 [9] - 液态锂电池在5-10年内仍会主导市场,并向高镍化、硅碳负极、半固态等方向升级 [10] - 2025~2030年期间固态电池有望实现小批量量产装车,2030年后逐步实现规模化应用 [10][11] - 350-500Wh/kg的固态锂电池正加紧研发,短期内将进入批量试产阶段 [10] - 乐观预计2027年全固态电池实现稳定生产、装车验证,2030年后规模化量产 [11] 市场拓展与出海战略 - 2025年1-8月中国动力及其他电池累计出口达106.0GWh,同比增长23.0%,出口成为行业发展新动能 [11] - 企业通过出口、跨界等方式寻求新增量,例如瑞浦兰钧在美国、德国、东南亚设立子公司,其动力电池直接与间接出口量约占公司海外出货总量的三分之一 [13] - 出海战略从产品出口向技术出海、产业链出海演变,目标实现"在当地,为当地" [13] - 企业出海需谨慎规划,考虑风险与成本可控,例如瑞浦兰钧选择率先在印尼建厂,预计明年一季度投产 [13] 新兴应用领域与产品布局 - 锂电企业奔赴低空飞行器(eVTOL)、人形机器人等新型赛道,例如瑞浦兰钧与御风未来合作,蜂巢能源获央企eVTOL项目定点 [14] - 其他潜在应用场景包括两轮或三轮电动车、电动小船、农用机械电动化、无人机物流、数据中心等 [14] - 面对插混汽车需求增长,企业推出专用电池包,短期内看好插混及增程市场发展 [14] - 企业积极布局中高端车型,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 [14] 产业政策与发展方向 - 下一步将加强产业统筹布局,防范低水平重复建设,引导各地区进行差异化、特色化布局 [15] - 筑牢安全底线,强化标准实施,开展质量监督检查,建立安全分级评价技术体系 [15] - 强化技术创新引领,加快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前瞻技术布局 [15] - 支持扩大国际合作,加强资源战略与政策标准对接,指导锂电企业高质量出海 [15]
共探锂电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5遂宁国际锂电产业大会召开
中国汽车报网·2025-09-22 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