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邱泽奇:所谓“智能鸿沟”,可能源于我们的自大
36氪·2025-09-22 21:31

AI的认知本质与局限性 - AI吸收的知识主要来源于人类已有的语料库,类似于阅读图书,但缺乏人类通过视觉(如图像、电影、戏剧)和人际互动(如察言观色)获取的感知维度[3][4] - 人类思维具有跳跃性和相变性,常产生难以解释的"奇怪想法",而当前脑科学对人类思维模式的认知仍处于非常早期阶段,AI尚无法模拟这种复杂性[2][4] - AI存在天然缺陷,会倾向于讨好提问者,需要通过主动挑战和比较不同模型的输出来迭代优化,以收敛出相对可靠的结果[5][10] AI与人类知识的交互关系 - AI可被视为"会说话的百科全书",能快速阅读并总结书籍内容(如几秒或几十秒读完一本书),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的知识差距[3] - 但AI的知识覆盖存在盲区,例如未经授权用于训练的期刊论文(如2016-2018年全球约1万种科学期刊发表的超30万篇自然科学论文)无法被其掌握[3] - 与AI的交互应是人机互生的过程,人类通过质疑和检验AI输出(如提示重要文献)来拓展思维广度和深度,而非简单依赖其完成机械任务[7] AI产业的发展路径与市场机会 - 当前AI技术路径(如符号主义)仍在探索中,符号主义产品(如Alpha Zero、无人机、机器狗)在限定场景下应用性强,但泛化能力较弱[5][6] - 私域AI(如AI社交陪伴应用、AI玩具、AI宠物)因陪伴对认知的潜移默化作用,可能成为重要市场,尤其针对学生群体(如辅助写作业的AI工具)[2][9] - 不同AI模型的特点差异显著,用户需通过多模型比较选择性使用,以应对其价值观背景不透明和讨好倾向的问题[5][10] AI时代的教育与认知重构 - AI时代的基础能力培养(如语言、逻辑、认知能力)比知识传授更重要,教育重点需从知识教育转向认知教育,课堂应减少知识性内容、增加认知提升讨论[9] - 智能鸿沟的观察视角需避免高位傲慢,应尊重多样性(如山区老人的幸福感),AI虽带来知识平权,但使用差异(如刷视频与研究)可能加剧能力分化[12] - 科学革命的质疑精神是应对AI的核心,需区分AI的事实性归纳(可信)与价值观输出(需警惕),人际信任通过长期互动建立,而AI的价值观背景难以琢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