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现象概述 - 保险领域“职业代退人”或“代理退保”现象正在悄然泛滥 [1][4] - 社交平台上存在大量以“高额退保”、“成功退保”为宣传的帖子吸引投保人 [4][9] 典型违法案例与监管行动 - 金融监管总局与公安部联合披露典型案例,林某某、马某某等人以“代理退保”名义实施敲诈勒索 [2] - 该团伙在2020年12月至2023年4月期间为115名投保人恶意办理退保,造成保险公司直接经济损失217.62万元,非法获利48.96万元 [2] - 法院最终以敲诈勒索罪判处林某某有期徒刑11年罚金10万元,马某某有期徒刑10年罚金6万元 [3] “代理退保”的运作模式与成本 - 退保中介通常从成功退保的金额中抽取10%至30%作为佣金 [2][7][9] - 有中介声称其服务为“指导退保”而非“代理退保”,并要求投保人承诺是主动寻求帮助以规避法律风险 [12] - 正常退保仅能收回远低于已缴保费的现金价值,例如某分红险前五年累计缴费10万元,第五年现金价值仅2.3万元,为累计保费的23% [7][8] 投保人参与案例与风险 - 投保人周晨通过中介协助,在保单现金价值为1万元的情况下获得1.8万元退保金,支付中介服务费1900元(约退保金的10.6%) [9] - 投保人陈丽在首次寻求代理退保时被诈骗600元定金,后通过另一家中介凭借保险业务员违规返佣的证据,成功从8万元保费中退回6万余元,支付15%佣金 [10] - 参与“代理退保”的投保人面临个人信息泄露、中途退出需支付高额违约金等风险 [10][12] 法律定性分析 - 若中介教唆投保人编造或夸大销售瑕疵、伪造证据向保险公司施压,则构成明确的违法犯罪行为,符合敲诈勒索罪构成要件 [6][14] - 若保险销售过程本身无违规,投保人仅因后悔或想取回保费而虚构事实退保,则可能涉嫌欺诈,以此要挟保险公司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 [14] - 保险销售过程中如存在“交满了随时可取回本金”、“利息比银行高”等话术,可能涉嫌夸大或虚构收益,误导消费者 [13] 行业规范与监管法规 - 金融监管总局《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对保险销售行为提出明确要求,禁止虚假、夸大、片面宣传和误导客户 [15] - 《保险法》禁止欺骗投保人行为,对违规个人代理人可处警告及2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者可处2-10万元罚款,对机构可处5-30万元罚款乃至吊销业务许可证 [16]
“职业代退人”泛滥:保险退保黑产链条揭秘
虎嗅·2025-09-23 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