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标准国际化总体成果 - “十四五”期间牵头制定国际标准1079项,推动500余项标准实现中外互认 [1] - 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新承担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秘书处26个,中国专家新担任技术机构主席30个,新担任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组召集人486个 [4] - 在新能源汽车、新型电力系统、航空航天等领域新提出国际标准提案880项,牵头制定国际标准532项 [4] 重点领域标准国际化应用案例 - 雅万高铁项目全套技术标准源自中国,建设期间为当地创造5.1万个就业岗位,运营后提供1500个稳定岗位 [2] - 赞比亚农业标准化合作示范区使当地农民万寿菊出油率提高15%,家庭年收入翻一番 [3] - 与“一带一路”44个共建国家实现《可锻铸铁管路连接件》推荐性国家标准互认,河北建支铸造集团因此减少7160套模具投入,节省3万套工装卡具,出口创汇额增加8355万美元 [5][6] 标准国际化对企业与产业的赋能 - 标准化工作为光伏、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等大宗贸易产品提供统一技术规范,促进国际贸易顺畅衔接 [7] - 牵头制定《锂离子电池纳米硅基负极材料》国际标准,首次构建关键指标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7] - 牵头制定全球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为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提供基准参考,引领全球产业发展 [7] 标准国际化合作机制与战略意义 - 与48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签署65份标准化合作文件,在138份政府间合作文件中有42份包含标准合作内容 [8] - 在自由贸易协定框架下开展合作,如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将标准化合作作为重要内容 [8] - 标准国际化是参与全球治理、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战略选择,能促进技术产业市场深度融合,构建基于标准互认的区域价值链 [9] 新兴前沿领域标准制定 - 在脑机接口领域牵头制定术语和数据格式国际标准,统一国际认知和数据应用格式 [10] - 牵头研制光伏领域首个聚焦碳足迹核算的国际标准,为光伏组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10]
“十四五”以来,中国标准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超500项标准中外互认,意味着什么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9-23 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