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教育告别象牙塔:实践成果可抵论文,学生站上生产一线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9-23 17:31

“双一流”建设与人才培养 - “双一流”建设高校培养了全国超过50%的硕士和80%的博士,并承担了90%以上的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任务[2] - 高水平大学联合一流企业建设了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分布在高校和企业,实行校企共同招生、共出师资、共建课程、共享成果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2][5] - 人才培养评价标准进行重大改革,允许用专利、产品设计等创新成果申请获得硕博学位,首批专项试点的2100多名工程硕士已毕业[2][5][6] - 建设面向中西部和国际合作的高等研究院新型平台,汇聚“双一流”建设学科,形成一流学科和高层次人才支援中西部建设的新气象[6] 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 “十四五”期间,高校贡献了75%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以及超过50%的国家科技进步奖[7] - 通过布局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优化大学科技园、推动高等研究院建设来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搭建“一站式、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8] - 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中心已建成28个公共转化平台,对接高校成果4800多项,近180项落地转化[8] - 上海交通大学与领军企业共建研发平台超过200个,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9] - 启动国家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在9大领域部署100多个学科先导项目[10] 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支撑 - 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包含中职学校9302所、高职1562所、职业本科87所,在校生共3400万人[11] -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涵盖国民经济各领域,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434个专业、12万个专业点[11] - “十四五”期间职业教育新增专业点1.2万个,年均调整达10%,其中50%为工程、技术类专业,新增63所职业本科学校[11] - 通过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施“高技能人才集群培养计划”,提升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11] - 广州职业技术大学投资5600多万元打造智能制造工程中心,与龙头企业成立“现场工程师”班,实行“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体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