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企业可划分为三个竞争梯队:第一梯队为业务专注度和收入规模高的中航机载、航天电子及航发控制(业务收入占比近90%,收入接近50亿元)[1];第二梯队是业务专注度在60%以上的中航高科、广联航空等企业[1];第三梯队是航空零部件收入较低的地方供应商[1] - 市场竞争格局由内部配套企业为主,科研机构、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为有效补充,行业内竞争者数量不多[3] - 根据战略集群分析,中航机载和航天电子为领导者(航空零部件业务占比超80%,收入分别为195亿元和118亿元),安达维尔、爱乐达等为突出者(业务收入占比超99%),另有追随者如烽火电子业务占比较低[8] 上市公司收入表现 - 上市公司收入呈现显著分化:中航机载以195.2亿元位居榜首,航天电子以118.2亿元紧随其后[9];中航高科和航发控制收入接近,分别为48亿元和48.82亿元,航宇科技为44.2亿元,构成第二梯队[9];航发科技、航天电器收入约25亿元,航新科技、应流股份在15-17亿元区间,广联航空、中航重机等收入在10亿元上下,安达维尔、爱乐达等企业收入较低,在3-7亿元区间,烽火电子以2亿元垫底[9] 产业园区分布 - 国内航空零部件制造相关产业园区超过170个,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5];四川省和陕西省产业园数量分布较多,均在20个以上[5] 行业竞争状态分析 - 供应商议价能力较强,钛合金、碳纤维等核心原材料市场集中度高,宝钛股份、航材股份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且技术壁垒森严[11] - 购买者议价能力显著,中国商飞、中航工业等主机厂订单集中且转换成本高,对价格和交付周期控制力强[11] - 潜在进入者威胁较低,行业需国际标准认证、高端设备投入和长期技术积累,新企业难以突破壁垒,市场以中航工业系国企为主[11] - 替代品威胁呈现分化,热塑性复合材料、3D打印等新技术逐步替代传统金属部件,但传统材料仍占主导,替代进程缓慢[11] - 行业内竞争激烈,国企主导下民企通过差异化技术争夺细分份额,国际企业通过合资或技术合作加剧高端市场竞争[11]
【行业深度】洞察2025:中国航空零部件行业竞争格局及排名情况(附竞争梯队、细分领域竞争、产业园、战略集群、波特五力模型等)
前瞻网·2025-09-23 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