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前差点丢了公司!多亏这位法律军师的 “股权救命课”
搜狐财经·2025-09-23 22:54
公司控制权问题 - AI医疗公司创始人在Pre-A轮融资前持股45%,融资后持股比例将稀释至36%,面临失去公司控制权的风险[2] - 公司原股权架构按出资比例分配,未考虑控制权分层,融资后创始人持股36%、技术合伙人持股24%、资源合伙人持股20%、投资人持股20%,任何两位股东联合即可对重大事项拥有一票否决权[3] - 公司章程将融资、引进核心技术、拓展产品线列为重大事项,若创始人失去控制权,后续关键业务决策可能被否决[3] 法律解决方案 - 通过修改公司章程引入同股不同权条款,将创始人45%的股权拆分为30%的经济收益权和51%的投票权,确保创始人对重大决策拥有最终拍板权[3] - 为两位合伙人设计股权回购条款,约定若合伙人离开公司或损害公司利益,创始人有权按合理价格回购股权,避免股权分散导致决策混乱[3] - 通过承诺融资后设立10%的股权激励池,根据合伙人业绩兑现,换取他们对控制权调整方案的支持[4] 融资成果与估值变化 - 公司于2024年初顺利完成Pre-A轮融资,估值从5000万人民币上涨至1.2亿人民币[4] - 创始人凭借51%的投票权牢牢掌握公司方向,在2024年6月启动B轮融资时估值直接翻倍至2.5亿人民币[4] - 投资人特别赞赏公司股权架构清晰和风控意识强,这成为估值提升的重要因素[4] 行业经验启示 - 法律顾问的价值从"出事后的工具"转变为"提前避开风险的战略伙伴",重点在于构建支撑公司长期发展的法律架构[4] - 对于科创企业,股权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商业账和控制权,而非仅关注法律合规性[3] - 成功的股权架构设计不仅能保障融资顺利进行,还能为后续轮次融资奠定良好基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