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凭借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等核心优势,正处于产业化加速阶段,其产业链在材料、设备等环节将迎来积极变化 [1][2][5] 固态电池定义与分类 - 根据电解质含量,电池可分为液态(25wt%)、半固态(5-10wt%)、准固态(0-5wt%)和全固态(0wt%)四大类,后三者统称为固态电池 [1] - 固态电池以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液和隔膜,工作原理与液态锂离子电池相似,但结构上由正极、负极和固态电解质组成 [1] 固态电池核心优势 - 高安全性:固态电解质材料不可燃、无腐蚀、不挥发,有望克服锂枝晶现象,热失控温度较高 [1] - 高能量密度:固态电解质宽电化学窗口可兼容高电压正极材料和锂金属负极,能量密度有望达300-500Wh/kg,远超当前液态锂离子电池最高260Wh/kg的水平 [1] 市场应用与前景 - 应用场景涵盖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机器人等领域,短期增长由消费电子驱动,长期空间取决于新能源汽车量产进展 [2] - 2024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达5.3GWh,同比大幅增长4.3倍,全部为半固态电池且主要由中国企业生产 [2] - 全固态电池预计在2027年实现小规模量产,2030年将实现较大规模出货,届时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预计达614.1GWh,全固态电池占比接近30% [2] 产业链材料端变化 - 材料端变化集中在电解质和负极,固态电解质为核心增量材料,技术路线包括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和卤化物等多种路线并存 [3] - 电池厂商倾向于采用离子电导率最高的硫化物电解质,其核心原材料硫化锂的大批量安全生产是当前难点 [3] - 负极材料预计将从石墨负极过渡到硅碳负极,最终采用锂金属负极 [3] 产业链设备端变化 - 设备端核心创新在于引入干法电极工艺,固态电池工艺流程的核心变化是前段成膜工艺从湿法向干法转型,中段工艺增加等静压以解决固固界面接触问题 [4] - 固态电解质成膜工艺是全固态电池制造核心,主流工艺包括湿法和干法,干法工艺无需溶剂,成本更低、离子电导率更高,但电解质膜厚度较高会降低能量密度 [4] - 干法电极工艺有望提升极片压实度和能量密度,并天然适配固态电解质 [4] 产业化关注点与制约 - 产业化持续加速,建议关注产业链中的变化/增量环节,包括硫化物电解质及硫化锂、锂金属负极、设备端等 [5] - 技术和成本层面仍面临制约,技术层面主要是离子输运机制不清晰和固固界面接触问题,成本层面主要是原材料成本高和设备改动增加成本 [5]
固态电池:兼具高能量密度与高安全性能的下一代电池
中国证券报·2025-09-24 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