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拓展“公园+”城市更宜居
经济日报·2025-09-24 06:13

行业发展趋势 - 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生活水平提高推动人们对“松弛感、自然感”的向往和“微度假”需求日益强烈,渴望更丰富多元、更具体验感的消费场景 [1] - 城市公园承担改善生态、美化环境、提供休闲游憩空间等多重功能,其建设和运营已成为衡量城市生态宜居程度和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尺 [1] - 2024年出台的《城市公园管理办法》对公园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作出具体规定,引导公园规范开展配套服务项目经营活动,各地因地制宜推出指导政策加速新玩法落地 [1] 商业模式创新 - 行业通过拆除围栏、挖掘闲置边角地及桥下空间等方式,推进“公园+体育”、“公园+文创”和“公园式”商场等多种创新实践,将老旧设施改造为茶楼、书吧和潮流商业综合体 [2] - 公园功能向社交与情感交流延伸,拓展成复合型公共空间,满足公众对绿色空间“可进入、可参与、可体验”的诉求 [2] - 鼓励利用公园草坪及铺装场地因地制宜植入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嵌入当地自然禀赋与历史记忆以丰富特色公园文化IP,避免“千园一面”的模板化建设 [4] 运营管理挑战 - 公园数量增加和维护成本上升加大了财政支出压力,引入大型建筑或游乐设施可能削弱公园生态功能并引发“公园变商圈”的质疑 [2] - 行业需明确不同类型城市公园的商业用地面积配置范围,重点考量商业业态对公园环境与公共秩序的影响,保证绿化率和生态性,避免违规侵占公共活动空间 [3] - 需健全从规划、建设到运营的全周期治理机制,提升系统协调能力,引导规范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探索创收增效 [3] 效率提升与公众参与 - 加强智慧园林与公园管理结合,接入城市“一网统管”平台,改进标牌指引、AI智慧语音导览和智慧门禁系统,精准分析客流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3] - 探索实行“市民园长”制,通过开放小程序建立市民“需求清单”,鼓励市民参与公园建设和管理工作,让群众成为共建者与受益者 [4] - “公园+”探索是以民众福祉为导向的系统工程,需在升级功能的同时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共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