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秦岭违规穿越探险为何屡禁不止?这些问题必须关注!
中国环境报·2025-09-24 07:07

文章核心观点 - 秦岭违规穿越探险活动规模扩大化、路线隐秘化、行为冒险化,对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需通过法治惩戒、技术监管、替代产品供给和宣传教育进行系统治理 [1][2][5][6] 违规穿越活动的特征与影响 - 活动呈现规模扩大化、路线隐秘化、行为冒险化特征,生态隐患与安全风险叠加出现 [1] - 违规穿越者踩踏高山草甸、惊扰野生动物、乱扔垃圾,导致土壤板结、植被踩踏、水源污染及野生动物栖息地碎片化,脆弱地质景观加速退化 [1] - 安全事故频发,违规者缺乏专业训练和装备,易遭遇失温、迷路、坠崖等险情,救援耗费大量公共资源且救援人员面临安全风险 [2] - 管理秩序受挑战,违规者采取绕道、夜行等方式突破检查,网络攻略引发模仿行为增加管理难度 [2] 违规穿越屡禁不止的原因 - 部分户外爱好者追求刺激风险意识匮乏,对自然环境危险性认识不足,将安全禁令视为对自由的限制 [3] - 商业利益驱动下,未经资质的户外组织通过社交媒体夸大路线魅力淡化风险,不审查参与者资质且无应急预案 [3] - 管理机制存在短板,对个人违规处罚以批评教育和小额罚款为主震慑力不足,且存在取证难、执行难及多部门协同不畅问题 [3] - 社会舆论引导偏差,媒体过度强调探险传奇色彩而忽视违规事实和生态破坏代价 [4] 系统治理的建议措施 - 强化法治保障,明确禁游区并对违规者纳入景区黑名单和征信系统,对组织者从严追责,建立违规穿越引发的有偿救援制度 [5] - 创新监管手段,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电子围栏等技术构建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网络平台治理下架违规信息 [6] - 增加合法安全的生态旅游线路供给,在环境承载力内设计生态友好徒步线路并配套导览救援设施 [6] - 深化宣传教育,通过多渠道宣传保护重要性及违规风险,传播无痕山林理念和户外安全知识,引导理性户外活动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