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运营危机 - 法国昂蒂布海洋世界因游客减少及动物福利法案于2024年1月关门,其年访客量从120万人次骤降至42.5万人次 [2][28] - 2024年国内海洋馆营收出现断崖式下跌,客流量较2023年平均下滑30%-40% [2][11] - 国内两大海洋主题公园大连圣亚和海昌海洋公园在资本市场接连低价易主,海南富力海洋欢乐世界被申请破产重整,湖北小梅沙文化旅游上半年净亏损约900万元 [2][11] 高昂运营成本 - 海洋馆最大成本是电费,部分设备10万瓦起步,武汉极地海洋世界年水电费约4000万元 [6] - 饲料支出巨大,一头成年白鲸日食量达体重的2.5%-3%(至少50斤),上海海昌海洋公园3万余只生物日口粮约3000斤,其中4头虎鲸日消耗超1200斤食物 [6] - 大型海洋主题公园投资额巨大,郑州海昌海洋公园占地40万平方米,投资近42亿元,上海海昌一期投资达50亿元 [15] 商业模式转变 - 海洋馆增加非核心业务创收,如北京海洋馆设置88元儿童淘气堡、5D电影厅、文创售卖及萌宠投喂区 [8] - 为控制成本,部分海洋馆谨慎引进大型动物,改用“人造”鲸鲨,并将动物表演更换为成本更低的人鱼表演或潜水喂食 [7] - 2020年大连圣亚通过出售52只企鹅(均价42万元)凑够当年营收 [10] 行业扩张与结构问题 - 国内水族馆行业经历快速扩容,2007-2008年近30座水族馆建成,2013至2021年8年间新增160家海洋馆,年均开业20家 [14][15] - 行业过度饱和且同质化严重,全国水族馆展示生物种类仅约120-130种鱼类及30-40种无脊椎动物 [18] - 中国水族馆多为民营企业,且多数为注册资本小于2000万元的小型企业,高度分散且商业化属性强,转型困难 [40] 动物福利与伦理挑战 - 动物表演强度高,节假日部分场馆日表演6-10场,全年无休,训练采用饥饿法,新动物需饿1-2周以配合表演 [21][28] - 圈养环境导致动物健康问题,自然寿命70年的白鲸苏菲仅活20岁,海豚花花选择自杀,鲸豚自杀在圈养环境中不罕见 [31][32] - “三无水族馆”(无技术、无资金、无设计)生物损耗率高,开业损耗率超50%,稳定后年损耗率超30%,优质场馆年损耗率可控制在2%以内 [24] 资本运作与财务风险 - 部分海洋馆集团通过抵押成熟场馆门票收益权获取贷款,门票收入优先划归银行,导致营收可观场馆的动物面临断粮危机,需饲养员垫资维持 [33] - 资本压力下削减水质、饵料等关键环节投入,对鲸豚类敏感动物造成致命后果,形成恶性循环 [34] 未来转型方向 - 行业可能向非营利模式转型,由政府补贴或基金会维持,侧重保育和公共教育,如美国水族馆发展路径 [37] - 市场洗牌后将出现差异化“特色精品馆”,可借鉴日本经验,专注展示本地海域生物或开发独特互动体验 [39][40] - 转型需决策层思维改变,加强科普功能如“触摸池”,并从救助宣传升级为长期生态监测的科研模式 [37][38]
海洋馆,没“鲸”费了
中国青年报·2025-09-24 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