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政策规模与市场影响 - 2025年1-8月“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相关商品销售额超1.9万亿元,惠及超3.2亿人次,其中汽车以旧换新超730万辆,家电超1.1亿台,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超7400万件 [1] - 补贴在部分品类总销量中占比较高,乘用车补贴销量占比34.6%,手机补贴销量占比约30%,但补贴消费仅占1-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3,906亿元的5.8% [1] - 从6月开始,多省调整补贴政策,部分地区资金见底,流程变得繁琐,导致补贴出现“抢不到、用不上”的局面 [1] 补贴资金设计与分配机制 - 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池来自超长期特别国债,年度规模约3000亿元,资金按批次脉冲式分配(1月810亿、4月810亿、7月690亿、10月计划690亿) [2] - 资金采用央地共担机制,中央承担90%,地方配套10%,东中西部中央承担比例分别为85%、90%和95%,中央额度用完后超出部分由地方承担,年末未用完额度收回中央 [2] - 资金分配体现一定扶助性,例如陕西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75亿,占全国2.5%,略低于人口占比(≈2.81%)、高于社零占比(≈2.24%) [4] 政策执行挑战与企业应对 - 政策执行中出现套利行为,如“零公里二手车”骗补案例,国家为此设计复杂流程(资格获取-交易下单-信息核验-旧物回收/车辆注销-资金结算-后台审计)以提高可控性 [4] - 为减轻商家压力,政策明确不得以“垫资能力”为由限制参与,并推广预拨付模式,使电子化核销与直减成为主流,这对中小商家有利 [4] - 企业家被挤压在地方政府维系高产能与国家限制价格战的夹缝中,同时面临消费补贴的波动性 [17] 补贴的产业政策属性与国际对比 - 中国“以旧换新”补贴聚焦耐用消费品产业链(汽车、家电、家装、数码),核心逻辑是“以消费带动制造”,通过释放需求消化库存、保障开工率、稳定产业链,本质是产业补贴 [7][11] - 与国际普遍扶持本地小微服务业的消费券不同(如新加坡CDC Vouchers、北爱尔兰高街计划),中国补贴对CPI和餐饮就业几乎无拉动,但对产能利用率和上游订单传导效应更明显 [7][9][11] - 补贴资金被汽车消费迅速消耗,1-8月汽车以旧换新超730万辆,单车补贴1.3万–2万元,总额约949亿–1460亿元,成为补贴中的“资金黑洞” [13] 补贴的行业影响与结构性矛盾 - 补贴品类向汽车和白色家电倾斜,因二者产业链最完整、最本土化,能直接带动中上游制造业开工和就业稳定,而手机等数码产品二手机市场更具全球化,本土受益有限 [13] - 大型耐用品交易留下完整证据链(如汽车票据、家电序列号),使财政补贴更易追溯和考核,体现了对可验证性的追求 [14] - 补贴导致需求透支,汽车销量增速从3月的+38.0%回落至8月的+7.5%,且资金几乎未流向接触型服务业,对餐饮、休闲等就业带动有限 [14] - 持续补贴维持高产能,短期稳定产业,但可能加剧出口依赖和对外贸易摩擦,掩盖产能泡沫风险 [14][17]
先涨价再返补贴:国补的迷局与博弈
36氪·2025-09-24 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