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中国新型储能企业正通过“间接出海”和“抱团”共建产业生态的模式,加速拓展海外市场,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1][3][4] - 企业出海策略从单一产品输出转向提供涵盖规划、设计、集成、运维及金融保险的成套解决方案,旨在摆脱低价值部件依赖,向高毛利和长期服务转型 [1][4] - 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完善的产业链、明确的政策支持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为新型储能产业提供了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化落地的系统性发展路径 [7][8] 新型储能企业出海策略 - “间接出海”模式是指企业通过为下游整机与系统客户提供关键材料和核心器件,借助头部客户的渠道、品牌与服务网络快速进入海外市场,相较于“直接出海”更具效率 [1] - 企业建立产业联盟,推动“电芯厂商+系统集成商+EPC服务商”联合出海的新格局,例如南非红沙153MW/612MWh电池储能项目就是协同出海的典型案例 [4] - 为应对个别企业低价竞争可能引发的行业风险,行业强调需摆脱低价泥潭,通过提升系统集成与服务能力保障长期健康发展 [3] 产业生态与合作 - 包括华为、南方电网电力科技等在内的22家新型储能生态链企业集中签约,合作覆盖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多种前沿技术路线 [2][4] - 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作为该领域唯一的制造业创新中心,采用“公司+联盟”模式,建设了8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3个试验验证平台、8个检验检测平台和2个示范实证平台 [6] - 新一代载波通信产业联盟成立,致力于推动产业实现从技术引领到生态引领、从产品输出到标准输出、从国内市场到全球市场的重要跨越 [6] 广东省产业发展与支持 - 广东省新型储能产业已形成覆盖电池材料、储能电芯、变流器、系统集成和回收利用的全产业链,自2022年10月以来,全省重点建设项目211个,总投资额超3400亿元,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7000亿元 [7] - 2024年,全省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50万千瓦,同比增长114%;产业链9878家企业利润总额182.15亿元,同比增长8.0% [7] - 政策支持体系包括“1+N+N”政策包,国内首个“网地一体”虚拟电厂管理平台在深圳运行,并由广东能源集团发起设立了首期规模50亿元的新型储能产业投资基金 [8] - 大湾区为企业在研发、供应链、场景验证和商业化方面提供了清晰路径和“快速通路”,助力企业从产品研发到市场应用快速迭代 [8]
抱团突围 大湾区探路新型储能“成套出海”新通路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9-24 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