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渗透与用户画像 - 生成式AI在中国成年受访者中普及率极高,使用率达到96.2% [1][4] - AI使用已深度嵌入日常生活,67.7%的用户每天使用,其中30%为每天使用多次的重度用户 [1][5] - 用户使用频率与学历、收入呈正相关,研究生学历用户每日使用比例高达81.8%,高收入群体使用率和频率也更高 [1][11] 使用场景与产品格局 - AI使用主要由工作和学习需求驱动,主要应用场景为学习(75.7%)和工作(70.6%) [2][24] - 核心应用功能聚焦效率提升,包括文本处理(72%)、信息检索(70.9%)以及生成或优化文字材料(66.6%) [2][24][26] - 本土AI应用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豆包、DeepSeek和腾讯元宝是使用率最高的产品 [2][15] 付费意愿与商业化前景 - 用户付费意愿强烈,16.1%的用户已付费,59%的用户愿意为优质服务付费 [2][19] - 已付费用户中,55.2%的月度支出低于100元人民币,显示出对价格的敏感性 [2][22] - 按月付费(30.2%)和一次性付费(28.4%)是接受度最高的付费模式 [21][22] 社会影响与公众态度 - 公众对AI的社会影响持审慎乐观态度,71.9%的受访者认为其影响主要是积极的 [40][42] - AI被广泛认可的价值在于提高生产效率(71.5%)、提升内容创作质量(57.5%)和激发创造力(41.5%) [43] - 主要担忧集中在虚假信息泛滥(60.4%)、就业岗位替代(59.7%)和个人隐私泄露(46.7%) [3][46] 职业影响与用户焦虑 - 公众对AI带来的职业冲击存在显著焦虑,77%的受访者担心专业技能贬值,70%担心岗位被替代 [2][29] - 焦虑程度与年龄和使用频率相关,越年轻、使用AI越频繁的用户焦虑感越强 [30][31] - 内容创作类(58.2%)和客服销售类(56.7%)职业被认为最易受到AI冲击 [32]
中国公众对生成式AI的看法与使用行为
 36氪·2025-09-24 16: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