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交易成本节约:中国式统一大市场的政策逻辑
新浪财经·2025-09-24 17:20

统一大市场的核心逻辑与意义 - 统一大市场旨在解决中国经济国内大循环中“规模但不经济”的症结,并通过本土市场效应转换为国际竞争中的新比较优势 [1] - 交易成本是理解中国式统一大市场及其历史进程的关键,交易成本的节约是市场统一程度提升的底层逻辑 [1] - 市场的统一意味着全国范围内基于价格信号分工协调的开放性共同市场形成,能释放1.8亿户市场主体、4亿多人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规模市场内需潜力 [2] 交易成本的核心作用与构成 - 交易成本是理解统一大市场的核心分析工具,其节约程度直接决定市场统一程度的上台阶 [1][3] - 影响市场统一的因素包括运输成本带来的自然分割和以地方保护为代表的交易成本带来的行政性分割,其中行政性分割是当前主要矛盾 [1][3] - 在理想状态下(运输和交易成本为零),统一大市场遵循“一价定律”,但现实中的交易成本造成了市场的人为分割 [3] 交易成本节约与政府市场关系 - 交易成本节约直观上涉及地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资源配置有效性的边界取决于政府与市场谁的交易成本更低 [4] - 若地方政府过度配置土地、劳动力、资本等本应由市场更有效配置的要素资源,会导致交易成本偏大和效率损失 [4] - 地方政府“制造”交易成本的激励内生于中央和地方的政绩考核与财税体制所决定的政治和经济激励 [5] 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阶段性重点演变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点已从产业下游的产品市场转向产业上游的要素市场 [6] - 改革开放初期,地方保护表现为地区市场封锁,阻碍外地产品流入;上世纪90年代后,重点转向通过压低要素价格进行招商引资竞争 [7] - 当前高质量发展阶段,要素市场分割造成的“规模不经济”成为主要矛盾,要素的自由顺畅流动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 [8] 全要素生产率与制度红利 - 历史数据显示,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2001-2007年(加入WTO后)达到26.6%,2008-2012年(金融危机后)骤降至2.4%,高质量发展阶段回升至19.7%,但仍低于前期水平 [9] - 高质量发展亟需释放国内大循环的市场规模经济红利,这要求劳动力、资本、数据等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更顺畅地流动 [9] - 企业家精神配置到生产性创新活动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1%的企业家精神增长可带动约3%的经济增长,其配置方向受基础制度规则公平性影响 [10] 下一步改革的突破口与具体路径 - 改革的突破口在于通过统一的基础制度规则降低交易成本,特别是要素市场的交易成本 [11] - 具体路径包括:强化中央对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主导权,将其明确为中央事权;改革政绩考核与财税体制以弱化地方保护激励 [11] - 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统一产业政策底线规则,加快土地、劳动力、数据等要素改革,并降低大城市落户标准以促进劳动力流动 [12] - 统一基础性市场制度规则,如严格落实全国一张负面清单,统一重大基础设施标准,提升规则执行的透明度与公平性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