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与访谈背景 - 财经作家王千马与吴诗娴合著的新书《"制造"新东莞》出版,旨在呈现东莞从"世界工厂"迈向"制造美学之城"的历程 [1] - 该书采用报告文学形式,旨在跳出传统财经写作框架,赋予文本人文厚度与艺术感染力,通过具体人物和企业故事展现多维、真实、有温度的东莞 [4] 东莞制造发展历程与转型 - 东莞的转型跨越关键阶段:从农业县转向农村工业化,通过"三来一补"建立制造能力;从"只见星星,不见月亮"转向培育现代制造名城;从镇街各自为政走向区域协同发展 [7] - 最具决定意义的转型节点是松山湖高新区的设立与发展,标志着发展逻辑从依赖人口红利转向依靠创新驱动 [7] - 东莞制造实现了从"被动承接"到"主动创新"的意识觉醒和能力构建,关键一跃是从硬件、厂房等"骨骼"到构建自主创新链、供应链的研发、设计、品牌、数据等"神经" [7] - OPPO和vivo的崛起体现了从代工生产走向自主研发、设计的跨越,完成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 [8] 企业案例与人物故事 - 2008年金融危机后,有远见的企业家主动求变,例如尹积琪创立品牌"迪宝",曾凌灿创办"莫失手袋"从代工走向自主设计与品牌运营 [5] - 许多普通人从基层打拼成功,如盟大创始人李实从保安起步最终创业成功,王馨和向莉从流水线打工妹走向管理岗位或创业,柳冬妩从车间工人成为作家 [6] 产业升级的驱动因素与生态 - 生存压力与创新动力相互催生,随着土地资源紧张、人力成本上升,代工模式难以为继,生存压力成为企业走上创新之路的直接动力 [8] - 产业升级的核心支撑是构建"工业雨林"生态,高校、研发机构、企业、资本、政府形成紧密互动、彼此滋养的关系,政策是"土壤培育者",人才是"种群",产业生态提供"气候与环境" [9] - 诺基亚的引进与退出为东莞留下了成熟的产业工人、供应链网络以及"居安思危"和"持续进化"的转型意识 [9] 当前机遇与未来方向 - 东莞面临三大机遇:产业链重构下的高端攀升机遇,倒逼核心技术攻关和品牌建设;碳中和背景下的新赛道机遇,如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快速成长;数字化智能化融合机遇,推动传统工厂转变为"工业互联网+低碳智造"新型生产体系 [11] - 东莞制造的精神内核被总结为"从空白走向空白",即在不确定性中创造确定性、在无人地带构建新生态的开拓者意志 [12][13] - 制造业被强调为支撑中国走向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人机协同、数据驱动、创意落地的创造性活动" [14] 制造美学与城市品牌 - "制造美学"可成为东莞新标签,帮助其跳出"世界工厂"传统认知,转向"智造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的新形象,需在强化工业设计与研发能力、构建文化软实力、推进城市空间更新三方面发力 [15] - 松山湖和滨海湾新区的"产城融合"实践体现了制造美学的空间表达,例如华为欧洲小镇与湖光山色交融,通过TOD模式将产业功能与生态廊道结合,重构产业、城市、自然多维融合的新型工业城市形态 [16]
专访 | 东莞书写人:制造很酷,制造也是美学
经济观察报·2025-09-24 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