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对话易凯资本郑勇:巨头终将在泡沫中孕育、具身并购将从上游打响
财经网·2025-09-24 21:57

文章核心观点 - 具身智能行业并购活动趋于活跃,成为新的资本运作路径,尤其在上游零部件领域 [1][5][9] - 并购案例显示资本更青睐技术稀缺性强、未来现金流折现价值高的上游企业,而非短期内未盈利的下游整机厂商 [2][5][6] - 行业处于发展早期,技术路径尚未收敛,并购整合是最大挑战,但也是孕育行业巨头的关键阶段 [3][8][15] 具身智能行业并购动态 - 智元机器人通过收购上纬新材29.99%股权实现控股,使其成为A股2025年首只"十倍股",股价飙涨逾十倍 [1] - 猎豹移动宣布控股UFACTORY,旨在丰富机器人产品矩阵,覆盖更多物理世界场景 [1] - 九鼎投资斥资2.13亿元收购营收仅200万元的南京神源生,看重其未来在六维力传感器领域的现金流折现价值 [2][6] 并购趋势与逻辑分析 - 上游零部件因技术路线逐步收敛、供应商稀缺,成为当前并购主战场,下游整机厂商因商业化未跑通短期内难现并购 [5][9] - 硬科技企业估值更取决于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而非当前财务报表,例如九鼎投资案例中2亿元估值基于对未来市场的判断 [2][6][7] - 智元并购上纬新材的路径具备创新性,但可复制性取决于公司资本实力、业务布局和高管团队资本运作能力 [4][6] 行业发展阶段与挑战 - 具身机器人产业链长,涵盖上游零配件、本体公司、算法团队和系统集成商,目前整体处于商业化早期 [8] - 技术路径远未收敛,包括模型架构、硬件形态和业务模式均存在争议,投资人普遍采取多路径布局策略 [13][14] - 并购后整合是最大挑战,涉及组织、技术、业务等多层面,复杂度远高于交易方案设计等前期环节 [15] 资本化路径选择 - 企业资本化路径呈现多元化,独立IPO与被并购并非对立,取决于创始人对企业阶段与长远目标的权衡 [3][23] - 上市公司在融资能力、品牌效应和业务开展方面具备优势,但被产业巨头并购同样能获得资源加成 [10][11] - 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如桥介数物,凭借在"小脑运控"环节的技术壁垒,可能成为优质并购标的或独立发展 [19][20][23] 硬科技估值特征 - 硬科技企业估值锚点相对清晰,中美市场估值倍数差异较小,例如汽车零配件行业市盈率中国15-20倍,美国12-17倍 [16][17] - 与移动互联网并购不同,当前硬科技并购主导方多为A股上市公司,更注重技术补强、供应链深化等务实指标 [18] - 机器人领域估值整体低于大模型和自动驾驶,因资金消耗相对可控且尚未到规模化商业化阶段,Figure AI估值达数百亿美元 [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