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郑商所服务新疆发展出实招、见实效
期货日报网·2025-09-25 03:55

文章核心观点 - 郑州商品交易所通过上市相关期货期权品种、完善规则制度、加强市场培育等方式,多措并举服务新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棉花、红枣等产业领域成效显著 [1][2][3] 期货市场服务新疆产业发展的举措 - 上市与新疆产业密切相关的期货期权品种,包括红枣期货、尿素期货及期权、白糖系列期权等,在郑商所上市的47个品种中,有10余个与新疆纺织、林果、化工产业相关 [3] - 完善棉花、红枣、白糖等品种的业务规则,增加交割方式,引入做市商制度,并将棉花基准交割地调整至新疆,突出其主产区地位 [4] - 优化交割库布局,2017年后在新疆累计增设多家交割库,包括1家白糖交割厂库、5家棉花交割仓库、6家红枣交割仓库及3家红枣交割厂库,目前在新疆共设23家交割库 [4] - 加强市场培育,2020年以来联合当地单位举办8次产业活动、50余场特色品种市场活动、40余场专业培训,并遴选了12家疆内"产业基地" [4] - 打造"保险+期货"等特色模式,在新疆累计支持开展59个相关项目,为约83万吨、货值79亿元的农产品提供风险保障,并探索"保险+期货+N"等金融综合支农途径 [5] - 培养期货人才,与当地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设立乌鲁木齐服务与发展中心,开展"期货知识进校园"活动惠及7所高校的1.1万名学生,支持会员举办近60场企业服务活动 [5] 期货服务新疆农业发展的成效 - "保险+期货"项目自2016年以来在新疆27个地区开展,累计惠及农户近8万户,赔付总额达2.34亿元,促进了农民稳收增收 [6][7] - 红枣期货上市后,枣农议价能力显著改善,例如2021年因高温减产,枣农根据期货价格成功将收购价从5元/公斤提升至8元/公斤 [7] - 创新经营模式带动农民就业与增收,如新疆利华棉业的模式帮助农民获得每亩6007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并带动6万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麦盖提红枣产业园创造3000余个岗位 [7] 期货助力新疆企业稳健经营 - 新疆企业深度参与期货市场,郑商所在新疆的期货法人客户数近5年增长超过1倍,企业期现货综合经营模式日益成熟 [8] - 具体案例显示,一家新疆轧花厂在2023年棉花价格波动中通过期货套保,现货亏损800元/吨,但期货空单平仓盈利2000元/吨,实现期现合并净盈利 [8] - 中棉集团在新疆采用精细化套期保值策略,收购加工量已达40万吨,实现了"盈利有预期,规模有增长,风险有控制" [8] 期货促进新疆棉纺产业链发展 - 棉花期货功能发挥显著,郑商所在新疆的棉花交割库容占全国80%,便利当地企业参与 [9] - 棉纱期货规则修订后流动性改善,2025年上半年日均持仓超2万手,行业龙头数智世界集团利用棉花期货锁定50%的现货年使用量成本,并参与棉纱期货卖出套保 [9] - 棉花购销基本完成向基差定价转型,基差贸易占比达81%,较2020年提升47个百分点,稳定了产业链上下游关系 [10] 期货提升新疆红枣产业化水平 - 红枣期货标准推动了产业升级,明确了基准品果粒数180230个/千克等关键指标,促进了规范化枣园普及和标准化生产 [11] - 交割需求增加带动当地加工能力显著提升,日加工能力从3050吨跃升至200300吨,本地加工占比从10%提升至40% [11] - 龙头企业如阿拉尔市聚天红果业引进智能化生产线,日加工能力突破500吨,当地加工比例最高突破90%,改变了传统"新疆种植、沧州加工"的格局 [11] 期货带动新疆红枣产业链集群发展 - 红枣交割库设立带动了包装、物流、质检、精深加工等配套企业发展,2024年新疆红枣产业链企业超2900家,年产值突破300亿元 [12] - 第一师阿拉尔市建成红枣交易市场、质检研发中心及8个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超3万吨,提供一站式服务,并探索分级分类销售和高附加值加工路径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