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城市更新坎坷难行,究竟问题在哪里?
36氪·2025-09-24 09:53

文章核心观点 - 在经济放缓与消费低迷的背景下,商业地产作为产业末端深度承压,复苏缓慢,需从项目心态转向系统能力,通过国企、民企与政府的分工协作来盘活存量市场 [1][13] - 解决当前矛盾的关键在于治理逻辑调整:国企担当城市更新底座,民企负责市场化运营,政府提供平台化协调,并推动算账方式从ROI转向NOI [4][7][11][13] 商业地产行业挑战 - 行业面临空置率攀升、租金议价空间缩小、投资回报率测算困难等挑战,餐饮零售业态承压,购物中心运营持续分化 [1] - 商业地产是“慢动资产”,其企稳复苏通常滞后宏观经济两年或更长时间,202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6.5%,购物中心空置率一度接近20% [2] - 零售、餐饮及购物中心作为价值链末端资产,最晚感受到消费收缩冲击,也最晚迎来复苏 [2] 国企的角色与必要性 - 涉及二次基建、长周期改造与系统性投入的城市更新,因资金量巨大、周期漫长且退出机制不完善,几乎只能由具备低成本长周期资金优势的国企担当 [2] - 国企的角色是承担城市更新的“底座责任”,在经济放缓和复苏不确定的情况下稳住基本盘,为市场和民企创造缓冲空间 [2][3] 民企的角色与优势 - 城市更新项目的成败关键在于与市场紧密衔接的招商与运营阶段,民企的灵活性、快速试错能力是跟上碎片化、快速迭代市场的必需机制 [4][5] - 建筑应服从运营,工程应服从招商,民企的灵活招商与即时创新是释放存量市场活力的关键,国企兜底是“必要”,民企活跃是“必需” [4][6] 当前矛盾与成功案例 - 主要矛盾是治理逻辑错位,旧有的行政-工程体系试图同时解决基建和运营生态,导致决策缓慢、错过市场窗口,运营团队缺乏独立决策权,考核仍沿用不适用的ROI逻辑 [7] - 成功案例显示市场化机制的重要性:华润置地2024年购物中心租金收入19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4%,出租率约97% [7] - 龙湖集团2024年运营与服务业务收入约267.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4%,占集团总营收超21% [7] - 机制更灵活的长三角区域,商业盘活项目成功率和成果多样性明显优于北方地区 [7] 解决方案与调整方向 - 组织独立:商管团队必须从行政体系中独立出来,平行于地产开发业务,形成清晰架构和快速决策机制 [8] - 行政管理BP化:行政逻辑应从管控转为协同,成为业务伙伴,支持运营的试错和迭代,而非进行“一锤定音”的管控 [9] - 政府统筹与服务平台化:政府可成立城市更新专项服务平台,统一整合投、管、资、政等环节,提升协调效率,如朝北大悦城B1改造案例 [10] - 算账转轨:从开发时代的ROI逻辑转向以NOI和资本化率(Cap Rate)为核心的运营逻辑,并辅以REITs、ABS等金融工具建立动态评价体系 [11] - 能力升级:从“项目心态”转向“系统能力”,形成跨项目、跨周期的复制迭代,推动长期可持续的治理与运营机制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