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功能再定位与科技为民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创新列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首位内涵,明确了以创新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路径[1] - 现代城市功能从古代单一聚居功能演进为经济、文化、生态、服务及资源流通等复合功能,科技进步是推动城市化水平提升的核心力量[1] - 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重构"人—产—城"共生逻辑,凸显"科技为民"[2] - 将科技创新作为打造安全可靠韧性城市的核心驱动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确保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增强创新链供应链灵活性[2] - 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城市风险动态评估平台,提升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处置水平[2] - 通过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区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可及性、便捷性和均等化水平,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2] - 以科技创新促进美丽宜居城市建设,推动绿色建筑、海绵城市、循环经济技术集成应用,并加强智慧养老、健康科技等领域的创新[2] 城市协同发展与创新活力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强调在城市群协同联动中找准城市创新发展路径[3] - 推动邻近城市组团式、网络化发展有利于实现区域创新资源整合优化、产业创新供需就近对接,补齐产业链创新链短板[3] -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依托雄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基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打造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创新高地[3] - 引导城市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错位发展,加强城市在区域产业创新协同中的分工合作[4] - 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布局,推动大中小城市创新要素高效聚合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实现区域发展能级系统性跃升[4] - 构建跨区域产业创新协作链条,推动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创新场景、中试平台共建共享,建设产业合作园区和创新飞地[4] - 加快建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现代化都市圈,构建梯次分布、高效协同的产业组织体系[4] 城市创新生态优化 - 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将是城市创新生态所孕育的新质生产力,城市竞争将转变为全方位的创新生态竞争[5] - 构建城市创新生态的关键在于重视创新主体的联结而不仅仅是资源集聚,例如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打造"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生态集聚区[5] - 以多元化机制支撑创新网络构建,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务组织、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等建立协同创新网络[6] - 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为增强创新主体联结性提供新空间,精细化推动城市创新空间载体重构,营造包容开放的制度环境[6] - 通过改造升级开拓更多创新应用场景,利用创新空间密度和邻近性激发创新活力,让创新空间融入城市生活[6] - 坚持培育城市创新文化,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环境,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6]
以创新赋能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经济日报·2025-09-25 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