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环境部李高: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稳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9-24 17:28

全国碳市场发展成效 - 全国碳市场经过四年运行,已成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力举措和碳定价的主要方式 [1] - 2024年市场成交额达180亿元,为2021年市场启动以来最高水平,日均成交量较上一履约周期上涨约44% [4] - 2024年配额成交均价为96元/吨,同比上涨41%,交易价格基本反映市场供需关系 [5] - 2024年履约清缴完成率达99.98%,创历史最优水平,共计2096家企业参与清缴,清缴总量52.43亿吨 [5] - 2024年成交笔数同比增长18%,交易主体参与意愿增强,2025年7月创新启用单向竞价交易模式 [5] - 全国电力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10.8%,碳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7] 市场覆盖范围扩大 - 2024年3月,国务院批准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管理,实现首次行业扩围 [4] - 扩围后新增重点排放单位1300余家,增加管控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30亿吨 [4] - 市场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比例提高至远超60%的水平 [4] - 市场管控实现从单一行业向多行业、单一能源活动排放向兼顾能源活动与工业过程排放、单一二氧化碳向多种温室气体的转变 [4] 顶层设计与发展目标 - 2024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为碳市场领域首份中央文件 [2] - 文件明确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 [2] - 主要目标:到2027年,全国碳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自愿减排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2] - 主要目标: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有偿相结合的碳市场,建成与国际接轨的自愿减排市场 [2] 重点工作任务部署 - 《意见》从五个方面部署17项重点工作任务 [3] -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需积极扩大覆盖范围,科学设定由强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过渡,稳妥推进免费与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方式,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3] - 自愿减排市场需加快方法学开发,强化项目全链条管理,积极推动核证自愿减排量应用,丰富交易产品和主体 [3] 自愿减排市场进展 - 已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及两批共六项方法学,包括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等 [5] - 市场监管总局已发布第一批五家项目审定与减排量核查机构名单 [5] - 截至2025年8月底,已公示106个项目,其中29个项目完成登记,登记减排量近1300万吨 [5] - 市场累计成交量270万吨,累计成交额约2.3亿元 [5] 数据质量监管强化 - 生态环境部将数据质量作为碳市场建设的生命线,建立国家、省、市三级联审工作机制 [6] - 对企业碳排放关键参数实行月度存证和审核,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手段智能预警数据质量风险 [6] - 2024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不符合项目数量同比减少约24%,地方审核发现问题数量减少约30% [6] - 自愿减排市场落实项目业主与核查机构双承诺制度,要求准确披露信息,确保数据可测量、可核查、可追溯 [6] 市场功能与影响 - 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正逐步成为企业制定减排策略的重要依据 [7] - 全国碳市场价格走势对地方试点碳市场显现风向标作用,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价格信号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