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电力系统正经历深刻变革,新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占比快速提升,2025年7月单月全社会用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达21.59亿千瓦,发电量占比接近40% [1] - 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特征是高比例新能源接入、高频实时控制、海量中小系统管理,其发展由技术演进、政策驱动和市场需求共同推动 [6][7][26][27] - AI与电力系统呈现双向驱动关系:AI算力中心消耗巨大电力,对供电管理提出高要求;同时AI技术能赋能电力系统,实现高频、海量数据的实时监测与控制 [6][7][28] - 电力系统正从集中式、大电网主导的模式,向源网荷储一体化、微电网、虚拟电厂等分布式、智能化模式演进,强调灵活性、经济性和绿色低碳 [16][21][22][24] 电力来源与系统特征 - 生活中的电主要来自水电、火电、核电,电厂负责发电,电网负责输电、变电和供电可靠性保障 [4] - 电力产品具有实时性,能量通过电磁波传输,需保持发电与用电的瞬时平衡,电网需实时调度调节 [5][6] - 电网可类比电商平台,需实现精准的供需匹配,但电力产品动态性高,控制管理更为复杂 [5][6] AI与电力系统的双向影响 - AI算力中心消耗海量电力,供电管理和控制难度远高于居民用电,解决AI基础设施供电问题蕴含巨大机会 [6] - AI可赋能电力系统高频、海量中小系统的控制管理,例如虚拟电力专家项目通过AI实现高效电力监测和服务 [7] - 未来电力控制将从传统低频、大颗粒度模式转向高频、小颗粒度模式,AI技术成为关键支撑 [7][27] 中外电力系统对比 - 中国电网建设以安全可靠性优先,构建强高压网以实现能源跨区域调度;欧美更注重经济性,在极端条件下易出现大范围停电 [8] - 海外电价波动大,市场化程度高,可能出现负电价;国内用电成本较低,家庭月用电千元在欧美至少翻一番 [10][11][13][14] - 海外不同地区需求差异大:非洲、东南亚需解决电力稳定供应;欧洲、北美需降低用电成本,依赖绿电加储能 [15] 中国电力发展三阶段 - 2000-2010年:以电源为中心,建设高压电网输送西部电力至东部 [16] - 2010-2020年:以电网为中心,建设大型风光基地,增加新能源装机 [16] - 2020-2030年:以负荷为中心,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实现零碳化和智能化管理 [16] 新能源发展挑战与解决方案 - 新能源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全额上网补贴、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分层分区就地消纳 [19] - 新能源发电成本低但不稳定,电网需配合火电、水电进行“整形”,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成为本地消纳方案 [20][21][22] - 虚拟电厂类似云计算模式,具备发电调节能力但无实体电厂,经济性和灵活性高 [22] 政策与技术驱动 - “136号文”等政策取消新能源强制配储要求,推动储能市场化,重新评估光伏等新能源价值 [23][24] - 新型电力系统需技术突破,实现高频、实时、智能化控制,传统集中管理无法满足海量中小单元需求 [26][27][28] - 博联智电开发网联设备与管理系统,通过智能电表、断路器等实现智慧能源管理和微电网调节 [29][30][31]
AI时代的电力博弈,如何理解中国的新型电力系统?
36氪·2025-09-25 0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