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医生“转正”还有多少关要闯
科技日报·2025-09-25 07:54

行业现状与市场增长 - 国内医疗大模型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25年5月累计发布达288个,其中2024年新增133个 [1] - 医疗大模型市场规模预计在2025年接近20亿元,并以140%的年均增速增长,到2028年将突破百亿元 [3] - 行业呈现“百模大战”态势,技术突破降低了研发和应用门槛 [2] 政策支持与技术应用 - 多部门自2024年11月起密集出台支持政策,包括梳理84个AI应用场景、将AI辅助诊断纳入医疗服务价格立项指南、以及制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 [2] - AI辅助诊断系统已大规模落地,例如“智医助理”系统已覆盖全国超7.5万家基层医疗机构,累计提供超10亿次辅诊建议 [3] - 应用成效显著,有AI助诊仪的鉴别诊断合理率达96%,在部分医院使用AI辅助预问诊后,医患有效沟通时长增加50% [3] 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 - 模型技术存在不足,包括“黑箱”、“幻觉”(错误信息生成)及引用错误信息等问题,有企业虽将“幻觉”发生率控制在1%左右,但风险防控体系尚未成熟 [8] - 数据是主要桎梏,存在医疗数据“烟囱林立”、基层数据不规范、共享难以及罕见病领域数据不足导致诊断准确率低于60%的问题 [8][9] - 多模态数据处理是技术难关,需解决影像、病理、基因组、电子病历等多源数据的高效融合与安全共享 [9] - 模型后期运维成本高,需持续投入算力、人力、数据等资源进行设备维护和模型迭代 [8] 社会认知与伦理监管 - 患者和医生对AI诊疗的接受度存在障碍,原因包括对技术可靠性的担忧、偏好真实世界交流以及顾虑应用成本和对现有医疗体系的冲击 [10] - 监管和伦理框架亟待建立,有专家建议参考自动驾驶分级模式,依据AI能力划定诊疗权限,并动态调整开发者、使用者和监管方的责任边界 [14] - 提升认可度需通过客观方式,如诊疗效果对比、发表研究文章、建立评测榜等,同时模型的诊断结论需具备可解释性以获取医生信任 [14] 未来发展方向与探索 - 研发重点从辅助决策工具向具备条件式自主治疗能力的AI医生迈进,已有模型能自主追踪患者100多个动态指标并提示干预 [12] - 破解技术难题的路径多样,包括通过真实世界病例验证、要求模型引用最新权威文献、以及采用“自检+双医”的循证医学模式 [13] - 针对数据难题,探索建立跨机构数据联盟(“医疗数据中台”模式)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并通过小样本深度分析结合真实病例验证提升模型精度 [13] - 政策层面建议简化院级AI产品注册备案流程,鼓励医企合作,推动AI服务纳入医保支付体系,并按照风险层次适当放宽以促进行业发展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