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长江作为中华文明的母题,其文明的连续性在世界大河文明中尤为突出,是理解中华文明特性的关键 [5][15] - 长江通过塑造空间格局、凝聚文化认同、驱动经济发展,深刻影响中国的政治、文化与经济走向,其影响贯穿古今 [18][22] - 长江经济带覆盖中国约20%的国土面积、约40%的人口,贡献约45%的国内生产总值,是驱动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 [22][23] 长江文明的历史与文化 - 长江文明的“连续性”在世界大河文明中尤为突出,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续未断的文明 [5][15] - 数千年来,包括屈原、苏轼、李白等在内的历代诗人歌咏长江,写下长诗逾万行,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接力 [14] - 长江流域是稻作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制耒耜、干栏式建筑与水牛遗骸印证了这一点 [15] - 长江稻作文明塑造了“集体优先、互惠共生”的社会组织形式,这种特性使中国的社会系统更趋稳定 [16] - 长江纵贯6300多公里,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将羌藏、巴蜀、荆楚、吴越等多元地域文化串联成瑰丽画卷 [17][20] 长江的经济与生态价值 - 长江经济带覆盖中国约20%的国土面积、约40%的人口,贡献约45%的国内生产总值 [22] - 长江经济带是古老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在当代的交汇,是中国引领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迁的示范区 [23] - 从大禹治水、李冰修都江堰到当代的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治水承载着中国人对江河安澜、民生发展的深切期盼 [21] - 南水北调工程通过长江补水黄河流域,是对“江河共济”生态逻辑的当代延续,实现了大河流域间生态资源的优化配置 [21] - 万里江面上,现代化港口星罗棋布,一座座大桥如彩虹飞架,一条绿色、智慧、现代的长江正为流域带来发展之利 [22]
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9-25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