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孙安民的个人经历,展现了《中国消费者报》在支持消费者维权、推动市场规范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1][3][7] - 媒体和消费者协会的介入,能够为个体消费者提供实质性帮助,并将其个人维权行为转化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公益事业 [3][4][5] - 消费维权事业的持续发展依赖于媒体、消协组织与普通消费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力量传递 [8][9] 孙安民个人维权经历 - 2000年,孙安民支付超过20万元购房款后,发现开发商陕西澎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存在欺诈行为,项目“河滨花园”不存在,所选房屋已被售予他人 [1][2] - 初期维权受阻,开发商敷衍,有关部门推诿,使其陷入困境 [2][3] - 在《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介入后,其维权出现转机,记者提供了法律指导、技术支持和实地调查协助 [3][4] - 在媒体和陕西省消费者协会的鼓励下,孙安民从个人维权转向公益服务 [4][5] 公益维权事业的拓展 - 2002年,孙安民将自营商店的4部公用电话改为“老孙房产打假服务热线”,为其他消费者提供支持并吸引媒体和律师关注 [5] - 2003年底,自费建立陕西省首家公益性房产维权网站“老孙打假网”,旨在宣传法律、揭露乱象、免费帮助维权 [5] - 公益维权过程中面临威胁、恐吓甚至人身攻击等风险,但并未退缩 [5] - 2006年3月,获得中国消费者协会授予的“2005年度中国商品房市场诚信建设典型人物特别奖” [1][6] 媒体与消协组织的作用 -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为孙安民提供了关键的法律指引、投诉方法指导(如使用电脑和电子邮件提高效率)以及实地调查支持 [3][4] - 记者将其引荐给陕西省消费者协会投诉部主任张正佑,获得了“站出来维权是责任”的鼓励 [4] - 媒体和消协组织的持续关注与帮助,是孙安民维权成功并能将事业扩大的核心外部力量 [4][5][6] - 《中国消费者报》创刊40年来,记录和推动了消费市场的进步,成为众多消费者维权路上的依靠 [7][9]
做助力消费维权温暖的光
搜狐财经·2025-09-25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