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发展历程 - 2006年从科研转向创业 但初期缺乏能力、认知、资源和人际网络 [1] - 2010年在德国慕尼黑开始建筑项目信息搜集业务 手动整理Excel表格 记录项目类型、规模、地理位置、阶段及联系方式 [3] - Building Radar公司完成两轮融资 获欧洲伽利略创业大赛一等奖 赢得十年免费使用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的权限 [4] - 2016年将Building Radar技术引入中国 凭借"创业南京"大赛150万元奖金启动项目 研发团队依赖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学生兼职 [5] - 销售团队参加建筑行业展会 收集客户名片和信息 通过邮件推广但回应寥寥 [5] - 最终业务转向工业大数据领域 由新三板企业老板主导 原业务宣告失败 [14][15] 商业模式与技术演进 - 初期通过人工搜集建筑项目信息 整理进Excel表格 客户包括建材商、燃气设备、照明系统、办公IT设备及电梯供应商 [3] - 后期采用爬虫和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信息整理自动化 显著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 [4] - 业务起点为整理分散的公开信息 成本极低但验证了用户需求 体现精益创业核心 [4] - 技术体系基于AI+GIS系统 曾获应用于违章建筑检测和红线监测的建议 [9] - 德国模式聚焦帮助建筑行业销售高效获取线索 属于"小而实"的生意 后期通过AI替代人工实现规模化 [4] 市场差异与本土化挑战 - 德国模式在欧美依赖公开透明的建造项目和竞标信息 而中国通过私人关系搞定 导致模式难以复制 [9] - 国内客户询问与中国竞标网的区别 提示存在直接竞争对手且需求相似 [8] - 简单将德国技术移植中国 未响应本土需求如违章建筑检测和红线监测 错失商业机会 [10] - 两个市场存在文化差异、制造体系、市场结构和技术生态的本质差异 成功经验反而成为思维定势 [17] - 鱼泡网案例显示蓝领招聘在四五线城市依赖电话沟通 而上海白领招聘依赖简历和在线流程 解决方案需重构 [19] 战略反思与认知升级 - 创业初期陷入"为创业而创业"误区 追逐头衔光环而忽略用户价值创造 [7][21] - 未深入分析市场反馈和负面信号 缺乏对用户群体的探索和验证 [8][9] - 应通过精益创业和MVP方法快速测试 一个月即可验证模式在中国不可行 [9] - 出海本质是将已有产品适配陌生市场 需重新审视用户任务、流程、工具及约束条件 [18] - 业务本质是帮助用户完成任务 当用户和任务变化时解决方案必须彻底重构 [20] - 创业是认知升级最快的方式 应建立自我迭代闭环 后期可专注主业同时用10%~20%精力进行低成本探索 [25]
您好,我是傻叉CEO
虎嗅·2025-09-25 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