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昔日最大垃圾场,将建“数字新城”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9-25 15:24
行业趋势:垃圾处理方式转变 -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数量从2015年的640座下降至2023年的366座,十年内减少近300座 [1] - 垃圾焚烧已成为主要处理方式,截至2023年末占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总量的75.3%,垃圾焚烧处理场达696座 [6] - 众多饱和填埋场闲置,其处置与再利用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6] 典型案例:玉龙填埋场修复项目 - 玉龙填埋场于1983年启用,1997年停用,2005年底封场,垃圾总堆填面积达255万立方米,曾是深圳最大的垃圾填埋场 [2] - 项目于2024年6月完成前期准备并开工,总投资21.7亿元,施工总承包金额15.38亿元,施工期894天,预计2026年底全面竣工 [3][4] - 修复工程包括垃圾堆体开挖、筛分外运、渗滤液处理等,修复后将释放约30万平方米产业用地用于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 [4][8] 市场机遇与参与者 - 垃圾填埋场修复市场投资额巨大,海口颜春岭项目投资约13亿元,深圳玉龙项目投资21.7亿元,成为新的投资领域 [1][4] - 项目由专业化公司承接,如玉龙项目中标方包括深圳能源环保股份、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中兰环保科技股份等企业 [4] - 深圳市已封场存量垃圾填埋场有26座,占地303公顷,约为全市“十四五”建设用地供应规模的5%,潜在土地资源可观 [8] 填埋场再利用模式 - 常见改造模式为建设城市生态公园,如纽约弗莱士河公园、武汉园博园、杭州天子岭生态公园等 [6][7] - 玉龙填埋场改造为数字产业用地(山水云台·数创智谷)的模式较为少见,为其他填埋场修复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8] - 开展搬迁治理可回用土地缓解建设用地矛盾,并消除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