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学家也在适配国产算力、开展具身智能合作!跨学科研究潮背后大厂真金白银助力
新浪财经·2025-09-25 17:09

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现状 - 全国有约三四百家具身智能企业,产业处于“博流量”阶段,真正需要大批量应用的场景尚未放开[2] - 头部机器人企业正与学界密切交流以寻求新突破口,产业落地进程不似预期[1] - 企业面临压力,核心问题在于谁能为几万台或几十万台的机器人订单买单[2] 具身智能技术挑战与研究方向 - 具身智能平台集成多种传感器(视觉、听觉、触觉),但缺乏将化学、生物信号转为电信号的嗅觉传感器[2] - 现有视觉传感器使用平面CCD或CMOS,与人类视觉感官存在较大差异[2] - 触觉传感器多用于灵巧手,未完全覆盖机器人皮肤,面临成本高、面积小、柔性不足及信号处理等挑战[2] - 企业寻求差异化,新型传感器是重要方向之一,范智勇团队的嗅觉芯片、电子鼻芯片方案已被均普智能采用[2][3] 跨学科研究趋势 - 热门的AI和具身智能备受一线科研人员重视,形成不同于产业界的新视角[1] - 学科交叉融合正成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将定义未来新研究范式[4] - 科学家如北京大学高毅勤课题组在AI框架下搭建科学计算平台,进行高精度量子化学计算[3] -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晓亮指出大数据与AI正深刻变革生物医药研究范式,为癌症等健康风险提供解决方案[4] AI技术应用与算力进展 - AI技术进步为整理和理解生物医药领域每半年翻倍的数据量带来新契机[3] - 高毅勤课题组与华为鲲鹏、昇腾等国内硬件厂商适配,通过软硬件优化达到与英伟达A100相似的计算能力[3] - 完全利用国产软硬件从头训练,在单体和复合物的结构预测上达到甚至超过谷歌团队的结果[3] - 厦门大学教授郑南峰在材料研发、新能源波动预测中应用AI技术[4] 科技企业对基础科研的资助 - 腾讯将资助基础科研作为社会价值创造的核心方向之一,设立“科学探索奖”至2025年底已资助347位青年科学家[4] - 腾讯资助基础科研没有商业要求和回报目的,旨在探索民间资金支持科研的新路[5] - 北京小米公益基金会设立“小米青年学者”项目,计划捐赠总金额5亿元人民币,支持计算机、通讯等领域的青年教师及科研人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