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撞脸”刘亦菲涨粉36w,短视频“批发”山寨明星
36氪·2025-09-25 19:56

文章核心观点 - “撞脸”明星是互联网时代素人获取流量的有效捷径,其背后是颜值经济、模仿经济和平台流量分发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15][16] - 模仿明星走红的模式已从电视时期的才艺选拔,演变为互联网时期多元化的偶然走红、仿妆、恶搞等形式,并形成完整的变现链条 [9][16][19] - 尽管“山寨”明星流量可观,但存在侵权、炒作等法律与口碑风险,品牌合作需谨慎,长期发展仍需依靠个人独特魅力 [17][20][22][24] “撞脸”明星走红案例与数据 - 案例林晓棠(原名刘一菲)因神似刘亦菲爆红,累计粉丝突破36万,单条视频最高点赞量达37万 [1] - 案例粥饼伦因长相酷似周杰伦走红,其抖音账号粉丝量超160万 [6] - 案例鹿哈作为鹿晗模仿者,转型带货主播后7个月吸金7000万 [16] - 案例酷似大s的女大学生发布旅行视频后,微博账号一周涨粉3万 [11] 不同时期的走红模式对比 - 电视时期:代表人物如教海哗(刘德华模仿者)、彭子濠(郭富城模仿者),通过选秀/模仿秀节目走红,职业发展为歌手/演员,用户口碑高 [2][19] - 互联网时期:分为偶然走红型(如粥饼伦、林晓棠)、仿妆走红型(如李蠕蠕)、恶搞走红型(如ESO男团),职业路径多为自媒体主播/带货,用户口碑从较高至差 [6][9][15][19] 背后的走红逻辑 - 颜值经济降低流量门槛,外貌相似可快速完成“信任”嫁接,明星商业模式提供变现样本 [16] - 模仿经济提供成功模板,早期模仿者参与线下活动,现今模仿者变现途径多元化 [16] - 平台流量分发机制助推,明星自带关注度易形成圈层传播,用户讨论提升点击率和完播率 [16] 潜在风险与行业警示 - 互联网“山寨”明星易陷入侵权争议,例如模仿杨坤的“四川芬达”被告上法庭,ESO男团被迫全员改名道歉 [20][22] - 模仿者以明星类似假名和肖像代言产品可能涉嫌虚假宣传,如“周口杰伦”代言“亮赢”冰红茶事件 [24] - 品牌合作需谨慎,电视时期模仿者经媒体“严选”风险较低,互联网模仿者则缺乏此类风险规避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