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货币体系重构与“一带一路”和离岸经济建设深度交织,发展离岸金融是中国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的必答题 [1] - 当前是破解对离岸金融疑虑的历史窗口期,需通过制度、业务、协同、风控和生态五个维度的创新,推动其从“边缘补充”跃升为“核心支柱” [1] - 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市场规模突破10万亿美元,上海跻身全球前五国际金融中心,离岸人民币成为第三大国际支付货币 [24] 制度创新 - 推行市场化准入效率革命,将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审批总时限从平均187天压缩至30天,并建立区块链多币种资金池实现跨境调拨1分钟到账 [3] - 实施精准税收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转口贸易实行“5%资本利得税+零增值税”,并争取于2025年底前实现与OECD成员国100%信息共享 [4] - 进行法律体系兼容性革新,目标将国际商事合同普通法适用比例从12%提升至70%,并将仲裁裁决执行率从72%提升至95%以上 [5] - 建立监管协同机制,将政策口径统一率从65%提升至90%,并将负面清单从27项压缩至10项 [6] 业务生态 - 将离岸债券与“一带一路”项目深度捆绑,目标2025年发行规模达3000亿元,2026年突破8000亿元,并要求项目融资中离岸人民币债券占比不低于30% [8] - 试点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底层资产由60%离岸人民币债券、30%绿色项目资产和10%黄金储备构成,储备覆盖率不低于110% [9] - 合并OSA、FT、NRA账户为“新离岸账户(NOA)”,预计可降低企业成本30%,并在账户内预置多种货币及黄金稳定币备份路由 [10] - 在“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中设定人民币结算下限,目标2025年原油进口人民币结算从12%提至30%,天然气从8%提至25% [10] 市场协同 - 构建“上海+香港+全球节点”的缓冲网络,明确上海聚焦“在岸支撑的离岸业务”,香港发挥“纯粹离岸市场”优势 [12] - 建立“沪港离岸直通车”,单家企业年度净汇出上限为“最近三年平均实体贸易额×30%”与50亿元人民币的低值 [12] - 将CIPS升级为“结算+托管+风险管理”一体化平台,目标2025年境外托管资产从3.5万亿元提至5万亿元,日均结算破5万亿元 [13] - 设定动态渗透率目标,2025年底达30%,2028年底达70%,并提升“离岸人民币理财通2.0”额度从5万元至50万元 [14] 风险防控 - 建立账户隔离刚性防线,单家机构日累计划转额不超净资产20%,并在短期外债占外汇储备≥25%或单月净流出≥300亿元时触发预警 [16] - 建设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中心,目标2025年将风险响应从24小时缩短至30分钟,可疑交易拦截率超95% [17] - 实施三级惩戒机制,并建立离岸金融黑名单,与67个主要离岸中心和离岸地签署信息共享协议 [17] - 构建应急处置闭环,包括200亿元行业互助基金池、500亿元离岸金融稳定基金以及日限100亿美元的市场干预机制 [18] 发展生态 - 实施人才引进与培育计划,目标到2026年将外籍人才占比从7.2%提至15%,并年培养500名实战人才 [21] - 升级基础设施,将上海自贸试验区120平方公里升级为离岸经济功能区,并提升离岸金融云平台带宽从10G至100G [22] - 国内形成“一核多点”空间布局,上海占六成,深圳占两成,海南占一成,成渝占一成,并在国际上构建15个“一带一路”服务站 [22] - 成立国家离岸金融发展委员会,制定《离岸金融促进法》,并设立100亿元改革风险补偿基金 [23]
破除我国开展离岸金融活动的五个疑虑
国际金融报·2025-09-26 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