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近期编剧署名争议事件引发行业关注,揭示了影视行业中编剧,尤其是青年编剧权益保障不足、话语权弱势的长期结构性困境 [1][2][3] 编剧署名现状与争议 - 业内具备能力独立完成全程剧本的编剧极少,可能“两只手数得出来” [3] - 项目体量大时,若联合编剧或助理编剧发挥重要作用,仅署名一位编剧被认为不合理 [3] - 署名权常由项目中最具权势者(如大导演、大编剧)决定,缺乏明确规则保障 [4] - 署名是行业内的“最大资源”,多人署名会被视为对第一顺位署名者资源的稀释 [5][6] - 片头署名至关重要,片尾署名因可被跳过而几乎无人关注,影响从业者被行业看到的机会 [8] 青年编剧的生存困境 - 青年编剧普遍缺乏话语权,大编剧的话语权常源于其名望、投资等创作之外的社会能量 [4] - 行业存在“职场PUA”现象,年轻人常被告知需忍耐低薪或牺牲署名以换取“难得机会” [9] - 青年从业者突围方式包括:获得老板认可、混圈子揽活、或独立创作小成本作品以掌握话语权 [9] - 行业存在“师傅带徒弟”的封建模式,徒弟即使承担主要创造性工作,也难获得应有署名 [10] 编剧行业的结构性问题 - 编剧工作前置的特性导致其权益易受侵害,剧本交付后拍摄期的修改及署名变数很多 [10] - 编剧多为单打独斗或小型团队,相较于灯光、摄影等成建制的团队,与剧组沟通天然弱势 [10] - 编剧工作缺乏技能门槛敬畏,人人皆可对剧本指手画脚,认为“只要认字就可以教编剧做事” [12] - 维权编剧稀少,主因是担忧影响未来在行业的生存与发展 [13] 行业合同与规范的演变 - 早期合同不规范,例如存在即使付款但剧本未被采用也需退款的条款 [14] - 目前流程规范的平台及大公司合同日趋严谨,明确分步骤验收打款及署名规则 [14] - 维权事件的增多正在推动行业变革,促使制片公司法务工作变得更加严谨 [14]
影视圈的滤镜,年轻打工人亲手戳破
虎嗅·2025-09-26 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