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21评论|广东外资三重跃迁背后的开放进阶

文章核心观点 - 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趋冷的背景下,广东省利用外资实现逆势增长,其吸引外资的模式经历了从“被动承接”到“主动协同”,再到“创新共生”的三次战略跃迁 [2][6] - 外资企业在广东的投资重点已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向半导体、机器人、生物医药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从单一制造转向研发创新和全面融入本地供应链 [7][8] - 广东凭借其产业基础、市场潜力、政策引导和作为“双循环”战略支点的区位优势,正从“世界工厂”转型为“全球创新高地”,持续吸引高质量外资深度融入本地创新生态 [6][10][12][13] 广东外资利用现状与表现 - 2024年1-8月,广东省新设外资企业2.1万个,同比增长3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FDI)70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4%,两项关键指标增速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8%和-12.7%)[2] - 华南美国商会《2025年特别报告》显示,59%的受访企业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扩大在华业务,广州连续八年位列中国首选投资目的地 [12] 外资投资广东的演进阶段 -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90年代中期):依托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和政策红利,形成“前店后厂”的“三来一补”模式,外资以玩具、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4] - 第二阶段(90年代中后期至2010年左右):随着中国加入WTO,欧美日等发达国家FDI迅速增长,投资重点转向电子、化工、汽车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广东成为“世界工厂”,本土供应链企业(如华为、美的)快速成长 [4][5] - 第三阶段(2017年至今):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外资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从低附加值产能转向服务于中国市场需求,融入国内创新链与产业链,实现从“加工制造”到“创新共生”的跃升 [5][6]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资布局 - 智能机器人产业:广东是全国最大智能机器人产业聚集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4% 德国SEW集团投资百亿在佛山建设华南制造基地 [7] - 半导体产业:埃克森美孚与东杰新材料合作投资10亿元建设环烯烃树脂项目,旨在突破半导体封装等关键材料的国产空白 粤港澳大湾区正形成完整的半导体产业生态 [7] - 生物医药领域:百济神州在广州建设国内PD-1单抗药物产能最大的生产基地 西门子医疗在深圳设立的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制造基地预计2027年投产,全球每3台磁共振设备就有1台产自深圳 [8] 外资企业战略的根本转变 - 从以往将成熟技术引入中国,转向依托中国的创新生态和“工程师红利”推进研发本地化,例如采埃孚在广州设立研发中心、飞利浦在深圳建立创新中心 [8] - 从“为国际市场制造”转向“为中国需求生产”,例如嘉士伯在佛山建成50万千升啤酒产能,助推广东啤酒产量跃居全国第一 萨莉亚在中国内地开设500家门店,其中广州有222家,并计划在广州成立中国总部 [9] 广东吸引外资的核心优势 - 市场潜力:拥有1.28亿常住人口和全国领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规模,是中国最大的区域消费市场 [8] - 区位与供应链优势:毗邻东盟,是“一带一路”关键节点 广州与深圳作为国际航运和航空枢纽,强化了全球供应链辐射能力 联合利华等在广州布局生产和物流枢纽,缩短供应链链路 [10] - 政策与制度型开放:广东先后出台外资10条、稳外资12条、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条例等全链条政策体系 2024年组织开展超过100场“投资广东”产业链招商活动 [11] - 创新环境: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位列全球百强首位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