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OpenAI深度参与制作首部AI动画长片《Critterz》,标志着AI从辅助工具升级为贯穿创意到发行全流程的核心生产力,可能彻底改变内容产业的生产规则和估值逻辑[1][3][4][6][39][52] 项目概况 - 《Critterz》是OpenAI确认参与制作的首部AI动画长片,由英国Vertigo Films与洛杉矶Native Foreign联合出品,是2023年同名AI短片的升级[1][9][15] - 项目预算为3000万美元,计划制作周期为9个月,而传统好莱坞动画长片通常需要1亿美元预算和3年时间,效率提升显著[3][21] - 影片讲述森林生物在村庄受打扰后冒险的故事,由OpenAI创意专家Chad Nelson创意,《帕丁顿熊在秘鲁》编剧James Lamont与Jon Foster加盟撰写剧本[9][15][17] AI技术应用与流程再造 - AI工具覆盖“创意构思-镜头预演-角色表演-后期制作-多语言适配”全流程,包括GPT-5、DALL·E、Sora等模型,并提供算力支持[4][19][21] - 在创意生成阶段,大语言模型作为人类编剧的“写作搭子”,快速推演剧情分支和角色小传,人类编剧负责最终定稿[23] - 在美术设定和分镜预演阶段,DALL·E根据文字提示快速生成风格参考图和概念图,Sora可将文字分镜直接生成动态预演视频,大幅缩短沟通和收敛风格的时间[25][27] - 在角色表演方面,通过动作捕捉和面部识别采集真人表演数据,输入3D引擎驱动虚拟角色,AI算法自动补全动作,减少动画师关键帧调整工作量[11][28][30] - 在后期制作中,AI用于群演复制、背景替换、清稿(去除穿帮物体)等,并实现多语言配音和口型同步,极大降低本地化成本[32][34][37] 行业影响与效率提升 - AI将内容生产从单点提效升级为端到端工作流的全面效率提升,制作周期和预算预计比传统方式减少约70%[3][21][39] - 生产流程确定性增强,导演和制片人可在预演阶段基于AI生成内容进行预算、镜头和节奏的三角决策,提前控制成本不确定性[27][41] - 生产成本构成发生变化,例如人力成本(人天)向GPU计算成本转换,后者遵循摩尔定律持续下降,而前者持续上升[41] - 内容准入门槛降低,独立工作室可能凭借AI工具挑战传统大型影厂,推动形成新型电影工业化生产路径[38][52][54] 资本市场估值逻辑变化 - 资本市场对内容企业的估值逻辑可能转向类似SaaS企业,核心考察AI工作流效率和生产成本[39][43] - 估值关键指标包括生产流程的确定性(如9个月出品成为行业标准)以及工具链、模板的可复用性[44] - 视频生产力工具获得资本青睐,例如短视频自动剪辑工具OpusClip在2025年3月获得软银Vision Fund 2领投2000万美元融资,投后估值达2.15亿美元[46] - 多语种本地化等原先高成本功能被AI平民化,任何语言的内容均可低成本转换为全球版本,提升分发潜力和估值[48][51]
用AI砍掉70%制作预算,OpenAI首部动画长片《Critterz》能否改写动画规则?
36氪·2025-09-26 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