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制造业升级,为何能打破“产业转移魔咒”?
虎嗅·2025-09-26 21:16

长三角与珠三角制造业发展差异 - 长三角制造业发展比珠三角领先约5到10年,因大规模工业化始于90年代,比珠三角晚十年,但起点更高,直接引入较大项目和先进设备工艺[1] - 珠三角工业园区开发层级低且混乱,村级即可开发,工厂规模小容量仅几十人,多为劳动密集型单机作业[1];长三角土地开发至少到县级,园区规模大,可建大型现代化厂房并规划集中住宿区[2] - 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多,小企业多,外资以港资为主,工资较低;长三角日韩台资及欧美企业占比多,香港企业少且多为服装电子制造业[2] 自动化转型的驱动因素与进程 - 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于2014、2015年同步启动,核心驱动为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政策,以及企业招工难的内生动力[5] - 2014、2015年是制造业缺工最严重时期,劳务派遣工价从20元炒至30-40元,推动企业以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工[5][6] - 中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巨大,2023年全球总量约54万台,中国安装27万多台占51%,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15] 劳动力流动与就业结构变迁 - 制造业用工人数从2008、2009年高峰约2亿,降至2015、2016年约1.5亿,再降至当前约1.2亿到1亿,十年间约七八千万劳动力离开制造业[10] - 流失劳动力主要转向服务业,如网约车、快递、外卖等新就业群体,自2015、2016年起保守估计吸纳近2000万人,另有部分进入零售餐饮直播等行业[10] - 人员减少多为自然流失而非主动裁员,因制造业环境差强度大工资低,劳动力流动率高,2015年后流动方向从制造业内部转向服务业[8][9][10] 自动化替代程度与岗位演变 - 低端重复性简单操作领域自动化替代率达80%到90%,汽车制造是应用机器人重点领域,焊接喷涂环节已完全实现机器人替代[21] - 组装环节自动化率约70%,如前挡风玻璃安装等工序由机器人完成,耗时仅二三十秒[22] - 被替代工人通过企业内部调岗(如从售前销售转产品方案工程师)、跨地域流动(从沿海回老家)、跨行业流动(制造业转服务业)进行消化[23][24][26] 产业转移与本土产业链成长 - 中国在自动化升级同时进行产业转移,服装制鞋电子等产业向东南亚转移,越南工人年成本约3万到4万,仅为珠三角(近10万)的1/3到2/5[13] - 中国本土产业链充分发育,外资企业进入后本土企业迅速模仿成长并反超,依赖机械工程设备的长产业链行业难以离开中国供应链系统[18][19] - 大规模自动化使工厂摆脱对劳动力依赖,避免产业空心化,中国凭借30年产业转移积累和庞大产业链,打破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持续转移的“魔咒”[17][20] 自动化发展阶段与未来趋势 - 2015年至2024年可视为自动化大规模推进的第一阶段,当前制造业智能化仍以自动化和数字化为主,人工智能应用集中在产品检测等辅助环节[27][28] - 制造业生产环节自动化已告一段落,剩余岗位(如服装业因柔性物料难自动化)或成本效益不高的岗位难以再大规模自动化[38] - 未来替代将转向人工智能对服务业知识型岗位的渗透,如工厂内部管理、数据分析、客服销售等文职岗位的智能化刚刚开始[38] 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因素影响 - 户籍制度是劳动力市场分割的重要变量,外地工人因工作高度不稳定、社保参保率低,对自动化替代的担忧远低于本地工人[31][33] - 珠三角长三角工厂偏好外地工人,因其更能吃苦且可通过灵活用工降低社保成本,本地工人则因社保齐全、工作稳定且择业范围窄而更担忧被替代[31][33] - 社保参保率已有极大进步,珠三角工厂职工参保率超90%,但地区差异显著,沿海执行优于内陆,基本公共服务如子女入学在特大城市仍面临压力[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