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四五”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成果 - 累计推进1105项重点项目和重大任务落地 [1] -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大幅提升,成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 [1] - 独角兽企业数量连续四年位列全球城市第三 [1][2] 全球排名与关键指标领先地位 - 连续八年蝉联《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榜首 [2] - 高被引科学家达到431人次,连续两年位居全球创新城市首位 [2] - 连续三年位列《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全球第三 [2] - R&D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基础研究经费比重16%左右,比肩创新领先国家水平 [2] -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59.8件,较2020年翻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倍多 [2] - 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20年的6316.2亿元提高到9153.3亿元 [2] - 累计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成果数量占全国近一半,获得国家科技奖奖项占全国近三成 [2] 产业发展与集群规模 - 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医药健康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3] - 已形成智能制造与装备、人工智能等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3] - 2024年北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49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56.9% [3] - 2024年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2.2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53.1% [3] - 重点培育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23个未来产业 [3] 人工智能与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 拥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过2400家,位列全国第一,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 [3] - 成立百亿规模市级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累计完成投决项目47个,投决金额43.05亿元,带动数百亿元社会资本投资 [1] - 医药健康领域,创新医疗器械、AI三类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数量全国第一 [3] 中关村与“三城一区”创新引擎作用 - 中关村示范区综合排名蝉联178个国家高新区首位,总收入9.85万亿元,约占国家高新区总收入的六分之一 [2][4] - 中关村以不到全市4%的土地贡献了全市约三分之一的GDP [4] - “三城一区”集中了全市近三成的企业和六成的研发人员、研发经费 [4] - 建成细胞与基因治疗、数字医疗等64家中关村特色产业园 [4] - 中关村先行先试24项重大改革措施全面落地 [4] 研发投入与创新生态建设 - 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研发投入由2021年的211.9亿元持续增长至2023年的303.6亿元 [6] - 布局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145家 [3] - 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建设37个科技设施平台,29个已进入科研状态 [3] - 市自然科学基金累计设立12只联合基金,总规模达8.35亿元,企业参与数量和出资额均位居全国省级基金首位 [4] - 每天有300多家科技企业诞生 [4] 区域协同与对外开放 - 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20年的347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843.7亿元,实现翻番 [5][6] - 累计认定服务279家外资研发中心 [5] - 设立全国首个国际科技组织总部集聚区,已入驻13家国际科技组织 [5] 未来政策与金融支持方向 - 建立动态评估反馈机制与产业链韧性监测指标体系,定期评估技术攻关能力 [6] - 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产业链薄弱环节,为关键技术攻关提供长期金融支持,打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堵点 [6] - 人民银行等九部委支持建设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设立50亿元规模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 [4]
北京百亿市级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累计完成投决项目47个
中国经营报·2025-09-27 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