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阿里PPU、百度昆仑芯,中国AI迎「华为时刻」
36氪·2025-09-27 09:05

国内AI芯片市场变革 - 国内AI芯片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去英伟达化”成为核心趋势,阿里巴巴、百度等科技巨头积极推动自研AI芯片以挑战英伟达垄断地位[1] - 9月以来国产AI芯片进展显著:阿里巴巴与百度宣布核心AI模型训练将部分采用自研芯片,阿里平头哥与华为昇腾新一代产品性能曝光,部分指标已追赶或超越英伟达[1] - 资本市场反应积极:多家投行上调阿里、百度估值,明星基金经理“木头姐”四年来首次买入阿里巴巴,8月底以来百度与阿里巴巴港股股价累计涨幅均达约50%[1] 地缘政治与供应链风险 - 地缘政治紧张是“去英伟达化”直接动力,美国政策反复加剧供应链风险:4月禁止英伟达向中国销售H20芯片,7月恢复出口但附加15%收入上缴条件[3] - 中国反制措施升级:7月底H20因“漏洞后门”被约谈,8月中旬传出停产消息,近期反倾销调查将风波推向高潮[3] - 2025年关键事件包括:3月美国商务部将54家中国实体列入清单,4月英伟达H20芯片出口需“无限期”申请许可证,8月美国对AI芯片征收15%营收许可费[4] 英伟达业绩受冲击 - 英伟达因出口限制计提约45亿存货减值,2026财年第二季度其中国大陆收入锐减至27.7亿美元,环比下滑近50%,占比降至6%[5] - 同期美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收入增速提升,凸显中国大陆市场收缩对英伟达的负面影响[5] 国产AI芯片技术突破 - 阿里平头哥PPU芯片显存容量与片间带宽超越英伟达A800、比肩H20,得益于国产7nm工艺与2.5D封装,单卡成本较进口H20下降40%[7] - 华为公布昇腾芯片三年路线图,通过低精度计算与互联技术升级,2026年Ascend 950PRO互联带宽达2TB/s,算力达1 PFLOPS FP8[9][10] - 华为Atlas950 SuperPod基于自研“灵衢”协议形成百万级算力底座,性能超越英伟达下一代NVL144与2027年NVL576[9] 市场份额与商业化进展 - 国产芯片加速替代英伟达:2024年英伟达中国市占率从85%降至70%,本土AI芯片出货量超82万张,市场份额提升至30%[11] - Bernstein预测2025年英伟达份额将进一步降至54%,本土厂商呈现百花齐放格局[13] - 商业化落地加速:百度昆仑芯在中国移动集采中标规模达10亿级,折射本土厂商蚕食英伟达市场份额趋势[11] 历史镜鉴:手机芯片发展路径 - 当前AI芯片定制化浪潮与手机芯片从“通用”到“定制”路径相似,早期高通、联发科垄断导致手机厂商受制于供应稳定性与高昂专利费(如“高通税”占iPhone售价5%)[16] - 通用芯片无法匹配厂商定制化需求,阻碍软硬件协同与品牌高端化,苹果2010年推出自研A4芯片实现软硬一体优化,奠定iPhone王者地位[17] - 华为2013年自研麒麟芯片,整合通信与AI技术,与鸿蒙系统深度协同构建生态护城河,推动毛利率提升(2024年iPhone业务毛利率近40%)[18] AI芯片定制化驱动因素 - AI行业重心从训练转向推理,英伟达CEO称2026财年AI推理token生成量激增10倍,推理任务对成本、功耗与延迟要求更高,通用GPU能效低且成本高[20] - 定制芯片去除冗余功能,在功耗、成本与延迟上实现数量级优化,更适配大规模高并发推理任务[21] - 本土芯片设计与供应链成熟为国产化提供底气,AI算力基建转向国产解决方案成为可能[23] 国产AI生态战略转型 - 中国AI玩家采取外购+自研双路径:训练领域依赖国际芯片保留时间窗口,推理领域加速自研定制芯片以优化能效与场景差异化[24] - 行业从算力消费者转变为自主生态构建者,通过软硬件深度协同提升效率与成本优势,迈向更高价值链[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