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2024年以来中国债券市场呈现牛市行情,利率债收益率下行,信用利差收窄,违约规模下降 [1] - 债市牛市根基依然存在,但受稳增长政策、债券供给增加、股市反弹等因素影响,预计利率债收益率将维持低位且波动加大,信用债违约维持低位,信用利差收窄空间有限 [1] - 在低利率环境下,建议加强债券走势判断,挖掘信用利差结构性机会,提升波段交易能力,并运用衍生品对冲风险 [1] 利率债市场表现 - 2024年以来债券市场整体呈现牛市行情,1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024年12月23日降至0.9307%,创2009年6月3日以来新低 [2]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025年2月7日降至1.5958%,刷新历史新低,并在2024年12月下破2.0%关口,处于历史1.8%分位数以下 [2] - 10年期与1年期国债期限利差从2024年初的40基点拓宽至10月8日的82基点,此后逐步收窄至2025年4月30日的16基点 [4] 信用债市场表现 - 2024年以来违约债券规模延续下降趋势,违约企业数量从2021年的37家降至2025年1-5月的4家,违约债券规模从2021年的1076亿元降至2025年1-5月的65亿元 [5][6] - 房企债券规模占比从2021年的29%降至2025年1-5月的15%,AAA级债券规模占比从2021年的30%降至2025年1-5月的15% [6] - 2024年上半年AAA级信用利差和各评级等级利差均大幅收窄,多数在2024年8月压缩至历史1%分位数以内,信用债市场呈现"资产荒" [6] 债市驱动因素 - 经济增速放缓,2024年1月至2025年4月制造业PMI有9个月低于50%荣枯线,同期CPI平均同比涨幅仅为0.17%,2025年2-5月落入负值区间 [8] - 货币宽松力度增强,2024年两次降息累计30基点,两次降准累计1个百分点,2025年5月7日宣布降准0.5个百分点和降息10基点,增加再贷款额度1.1万亿元 [8] - 银行负债成本下降,通过降息、降低存款挂牌利率等政策降低了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同时银行债券投资需求升温 [8] - 机构债券配置需求旺盛,股市表现疲弱背景下金融机构流动性充裕,交易型机构提前买入债券推动收益率下行 [9] -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2025年2月1日和3月3日美国对中国加征两轮关税,4月2日推出对等关税政策,市场避险情绪升温 [9] - 广义基金缺乏高息资产,低利率环境下机构采取信用下沉策略,等级利差显著收窄,理财规模迅速增加推动信用利差收窄 [10] 利率债市场展望 - 中美贸易谈判反复可能加剧全球金融市场波动,进而加大中国债市波动 [11] - 2025年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赤字规模5.66万亿元,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较2024年增加2.9万亿元 [11] - 2025年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推出降准降息政策,7天逆回购利率从1.50%降至1.40%,DR001和DR007中枢分别降至1.50%和1.60% [13]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指出10年期国债收益率徘徊在1.65%左右,被市场解读为合意收益率中枢 [15] - 若股市继续走强,债券收益率将明显反弹;若股市震荡调整,资金会从股市流入债市,推动债券收益率下行 [17] - 2025年8月8日起对新发行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自营机构投资新发国债的税后收益将降低约10.8基点 [18] 信用债市场展望 - 预计境内债违约率仍将维持低位,房地产债券违约风险降低,房企融资好转,"白名单"持续推进 [20] - 城投公募债违约风险极低,城投平台有息债务同比增速由2023年的8.9%下降至6.5%,综合融资成本从4.7%下降至4.4% [20] - 产业债总体信用风险可控,但行业分化明显,需关注地产上下游行业及出口依赖型行业尾部民企的现金流压力 [21] - 信用利差或趋于收窄,但各期限信用利差均已处于历史低位,进一步压缩空间有限 [22] 投资策略建议 - 紧盯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水平,因其对10年期国债收益率影响显著,是预测收益率走势的领先指标 [24][25] - 适当做多短债,截至5月末10年期与1年期国债利差为22基点,处在历史2.8%分位数的低位,未来期限利差拓宽概率较大 [26] - 挖掘信用利差的结构性机会,关注不同期限、评级、板块及行业间的券种轮动机会,适度参与基本面改善但收益率暂未下行的板块 [27] - 提升波段交易能力,合理运用国债期货、利率互换等衍生品工具对冲风险,适当增加资产证券化产品、可转债等类固收资产配置 [28]
低利率和外部环境扰动下债券市场走势与投资策略
新浪财经·2025-09-28 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