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领跑到受阻,马上消费IPO“迷途”何去何从?
搜狐财经·2025-09-28 18:59
公司发展历程与业绩表现 - 公司于2015年成立,以科技切入消费金融市场,业务模式为线上化、场景化 [3] - 资产规模从2016年不足百亿元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680.99亿元 [3]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7.34亿元,同比增长12.96%;净利润达11.54亿元,同比增长8.07% [3] - 公司于2020年启动IPO辅导,由中金公司担任辅导机构,但进程屡次延期 [3] 合规风险与问题 -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超过7万条投诉,涉及高息贷款、暴力催收、违规扣费、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 [5] - 实际贷款年利率在7.2%至36%之间,部分高风险客群综合利率成本接近监管红线 [5] - 合作催收机构存在违规行为,第二大股东的全资子公司重庆信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催收行为备受质疑 [5] 商业模式挑战 - 通过向股东提供高息存款以确保资金来源,引发利益输送质疑 [6] - 第一大股东重庆百货从公司获得的利息收入占其净利润比重高 [7] - 目标客群定位为下沉、高风险的长尾人群,导致更高的不良贷款率和催收成本 [7] 公司治理结构缺陷 - 董事会中独立董事人数长期少于三分之一,不符合上市公司规定 [8] - 股权结构分散,无任何一家股东持股比例达到监管新规要求的50%以上 [9] 未来发展建议方向 - 在合规方面需规范贷款利率和催收行为,加强内部管理和消费者权益保护 [11][12][13] - 在商业模式上应优化客群定位,降低对高风险人群依赖,并利用科技加强风险管理 [14] - 在治理结构上需增加独立董事比例,并通过股权调整形成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