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电子化学品行业正迎来由终端需求增长、晶圆产能扩张、政策支持和技术突破共同驱动的黄金发展窗口期,尤其是在光刻胶、湿电子化学品、电子特气等高端领域,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1][2][4][5][10][11] - 电子化学品作为半导体制造的“核心耗材”,具备高频复购、高客户粘性和稳定现金流的商业模式优势,其业绩韧性和成长性优于半导体设备行业 [8][9] - 先进制程向7nm及以下演进对电子化学品提出更高纯度、功能化和绿色化要求,为技术领先的企业创造了巨大机遇,行业增长动力持续 [4][6][11] 半导体材料市场增长 - 2025年1-7月中国大陆半导体市场规模约为1135亿美元,同比增长11.1% [2] - 2025年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预计达700亿美元,同比增长6%,并将在2029年突破870亿美元 [2] - 2025年中国关键电子材料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40.8亿元,同比增长21.1%,中国市场表现尤为抢眼 [2] 晶圆制造产能扩张驱动 - 在AI高性能计算需求推动下,全球晶圆厂扩产加快,SEMI预测到2028年全球12英寸晶圆月产能将达到1110万片,2024-2028年复合增长率约7% [4] - 7nm及以下先进制程月产能预计由2024年的85万片增至2028年的140万片,复合增长率高达14% [4] - 中国晶圆产能的快速扩张将带动电子化学品需求呈现倍数级增长,2025-2027年是实现技术突破和客户导入的黄金窗口期 [4] 三大核心赛道分析 - 光刻胶是技术门槛最高的领域,2025年中国大陆集成电路光刻胶规模预计为68.02亿元(同比增4.49%),虽增速慢但长期被国外垄断,替代空间最大 [6] - 湿电子化学品2025年中国大陆总需求预计达468.5万吨(同比增3.9%),其中集成电路应用需求同比增23.1%(规模86.0亿元),高附加值领域增速亮眼 [6] - 电子特气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达64亿美元(同比增6.7%),中国大陆规模达279亿元(同比增6.3%) [7] - 电子化学品应用正拓展至新领域,如高纯度电子级磷酸用于锂电池正极材料制备,应用多元化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7] 耗材商业模式优势 - 电子化学品作为“核心耗材”具备高频复购属性,只要晶圆厂正常生产就有稳定采购需求,不受短期扩产节奏剧烈影响,营收结构与现金流更稳定 [8] - 头部耗材企业安集科技、上海新阳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43.17%、35.67%;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60.53%、126.31%,盈利增速远超营收,尽显韧性 [8] - 耗材具备“技术迭代粘性”,一旦通过验证,后续更换供应商需重新开展复杂验证(耗时6-12个月),客户粘性强,有利于国产企业替代后巩固份额 [9] 政策与技术驱动因素 - 2025年9月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支持电子化学品关键产品攻关,以“揭榜挂帅”推动协同创新 [10] - 政策将加速电子化学品从“实验室研发”到“规模化量产”的转化,预计2026-2027年将有多个关键产品实现国产化突破 [11] - 技术方向朝高纯化(杂质控制达ppt级)、功能化(适配新型材料)、绿色化(如NMP回收技术)发展,QYResearch预测2031年全球先进制程电子化学品销售额将增至19.84亿美元(年复合增7.0%) [11]
电子化学品:半导体破局关键,国产替代正迎黄金期
36氪·2025-09-28 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