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管涛:完善国债公开市场操作需增加短债供给
第一财经·2025-09-28 20:11

中国央行货币调控机制演变 - 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由对外(外汇占款)转向对内(国内信贷)主导,标志着货币数量调控独立性增强 [1][10] - 2015年"8·11"汇改前,外汇占款是基础货币主要投放渠道,2001-2014年累计新增外汇占款25.59万亿元,与同期新增基础货币25.76万亿元相当 [1][4][10] - 2018年央行宣布回归汇率政策中性,基本退出外汇市场常态干预,外汇占款变动规模大幅收敛,2018-2024年累计新增外汇占款5131亿元,仅占同期新增基础货币的11.1% [9][10] 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的制约 - 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时期,外汇占款制约了央行货币调控的自主空间,导致输入性流动性过剩 [1][4] - 2001-2004年,新增外汇占款与新增基础货币投放之比平均为137.4%;2005-2013年,该比例9年平均为132.5%,有6个年份超过100% [3][4] - 为对冲外汇占款引发的货币过多投放,央行提高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最高在2011年6月升至21.5%,并常态化发行央行票据 [4][5] 货币政策工具转型 - "8·11"汇改后,央行货币投放转向以MLF、PSL、SLF、公开市场操作等国内信贷渠道为主 [8][11] - 2015年和2016年,央行通过国内信贷渠道分别净投放货币1.11万亿元和5.62万亿元,对冲了外汇占款减少的影响 [8] - 人民银行总资产中外汇占款占比大幅下降,从2013年底的83.3%降至2025年8月底的46.3% [9] 国债在货币调控中的作用与挑战 - 国债是财政货币政策的重要结合点,但中国央行货币调控与国际成熟做法仍有差距,亟待增加短期国债供给 [1][2][11] - 2023年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央行于2024年8月推出国债公开市场操作,全年净买入国债1.35万亿元 [12][13] - 中国国债发行以中期为主,短期国债供给不足,导致2025年1月国债买入操作暂停,前8个月央行对中央政府债权减少6300亿元 [13][14] 短期国债供给与市场发展 - 发达国家短期国债一般占全部国债近一半,以满足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需要,而中国短期国债发行极少 [14] - 2024年7月底央行启动国债买卖前夕,其账上1.54万亿元国债为中长期性质,不适合短期流动性调节 [14] - 2024年8月8日起恢复对国债利息收入征收增值税,有助于缩小债券间税负差异,增加国债市场流动性,为央行恢复国债操作创造条件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