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如何打造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
中国环境报·2025-09-29 08:10

文章核心观点 -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从组织动员、供给结构、阵地平台、制度保障与文化培育五个维度进行推动,以激发公众参与意识并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1] 强化组织动员 - 队伍建设核心在于完善组织架构与参与机制,通过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及企业资源支持实现协同,搭建覆盖广泛、精准高效的服务平台 [2] - 需完善志愿者招募、培训、任务分配与激励机制,推动服务流程标准化和透明化,以提升整体质量与公信力 [2] - 强有力的组织动员使志愿服务成长为制度化的社会治理力量,具备广泛参与基础和持续发展动能 [2] 优化供给结构 - 服务供给应从“扩量”转向“提质”,建立“清单制+场景化”项目库,聚焦河湖管护、垃圾分类、低碳社区等具体治理问题 [3] - 需明确管理标准,实施分层培训与持证上岗,配套责任保险和安全预案,形成闭环管理流程 [3] - 依托国家级平台打通服务方向与地方项目库,按能力画像智能匹配岗位,联动服务时长、信用记录与激励措施,实现精准化、标准化、常态化供给 [3] 健全服务阵地 - 服务阵地需由“点状分散”向“网络协同”转型,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载体在城市、乡村与生态功能区布局多功能线下支点 [4] - 线下阵地需统一项目发布、志愿者招募与培训等基础模块,推动垃圾分类示范、低碳行动等品牌项目规范运行,提升透明度 [4] - 以全国志愿服务平台为枢纽贯通各级平台,实现在线发布、智能匹配、过程留痕与结果反馈的闭环,通过数字化提升运行效率与透明度 [4] 完善服务保障 - 需以财政性支持兜底供给,完善财政拨款、政府购买、专项基金和税收优惠,探索“配比资助+结果付费”以撬动社会资本参与 [6] - 法治上需完善相关制度与技术规范,推行岗位准入、风险评估、责任保险等,确保全程合规可追溯 [6] - 激励上构建星级评定、积分与时间银行等体系,将服务表现与学业、职称等评价关联,纳入生态文明教育常态课程 [6] 培育服务文化 - 关键是以价值规范凝聚共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雷锋精神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构建“学习—实践—评估”生态育人闭环 [7] - 打造“主流媒体+分众新媒体”矩阵,常态化发布生态荣誉榜与典型志愿故事,形成可感知的行为标尺 [7] - 将入队宣誓、年度纪念周等服务仪式嵌入社区公约与校规,使规范要求融入日常生活,推动公众参与从“被动响应”走向“自觉行动”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