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美联储主席对股市估值的警告对市场的实际影响有限,并未引发显著的市场调整 [1] - 历史数据显示,在美联储主席发出估值警告后,标普500指数在随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内均未出现负收益,市场增长放缓但仍保持上涨趋势 [1][4] - 相比高估值,宏观经济疲软更可能成为市场调整的催化剂,当前成长股的估值建立在坚实的基本面之上 [7] 美联储主席估值警告的历史案例 - 自1996年12月格林斯潘警告"非理性繁荣"以来,多位美联储主席在不同时期对市场估值发出过警告 [2] - 这些警告大多发生在宽松货币政策时期,涵盖了伯南克(2013年5月)、耶伦(2014年7月、2015年5月)和鲍威尔(疫情期间及2021年4月)等人的表态 [2] - 在警告发布前的6个月内,市场平均涨幅约为14%,区间从2015年5月的2%到2021年5月的超过24% [2] 市场对估值警告的反应模式 - 估值警告后,标普500指数在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均录得正收益,平均分别为0.8%、8.5%和12.9% [4][6] - 警告后12个月的平均正收益略弱于警告前6个月13.7%的表现,表明市场增长放缓但保持韧性 [1][5][6] - 在排除互联网泡沫和疫情时期后,美国股市在警告后通常跑赢国际市场,但存在例外情况(如2013年和2014年后德国股市表现优于美股) [5] 当前市场估值与历史比较 - 当前成长股的估值建立在强劲的基本面之上,包括两位数的有机增长、约25%的稳固利润率以及通过股票回购返还资本 [7] - 与科网泡沫时期依赖市场狂热和乐观预测不同,"优质"和"成长"特性是支撑当前估值的关键支柱 [7] - 传统的估值评估可能掩盖行业构成变化和人工智能等结构性突破的影响,12个月远期市盈率在警告后基本保持稳定,股市表现主要由盈利改善驱动 [5][7] 未来市场展望与驱动因素 - 展望2026年,市场反弹的支撑因素包括人工智能投资周期扩大、稳健的资本支出、宽松货币政策以及家庭和企业部门坚实的资产负债表 [8] - 高估值本身并非市场回调的直接催化剂,但会降低市场在遭遇冲击时的抵御能力,一次显著的市场回调更可能由宏观经济疲软(如劳动力市场恶化)引发 [7]
从格林斯潘的“非理性繁荣”到鲍威尔“美股估值高”,美联储主席“警示风险”对市场意味着什么?
华尔街见闻·2025-09-29 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