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动机与方向选择 - 创业的出发点是不甘于在大厂做跟随者,希望探索AI与人类关系的边界[3] - 选择方向的逻辑更接近宿命感,认为AI是人类文明的转折点,必须亲自下场[3] - 项目方向经历了自我博弈,最终选择探索"记忆"与"意识"维度,而非迎合贪嗔痴的生意[4] - 项目「意识永藏」旨在帮助人类保存记忆、延续意识,是一个实验性项目[4] 产品核心价值与用户痛点 - 产品解决的核心痛点是人类记忆的脆弱和不可逆,以及怕遗忘、怕消失、怕与重要的人断联的根本焦虑[6][7] - 产品形态从静态的家谱、传记升级为动态的、可对话的AI分身,实现真正的"永藏"[6] - 另一个痛点源自成功人士的自我意识,他们越成功越怕死,越想要留下痕迹[7] - 产品被定义为"空间"而非"工具",订阅服务提供基本存储交互,高阶服务提供个性化纪念馆和跨代档案管理[17] 市场竞争策略与核心护城河 - 看到的市场空白是高净值人群的精神需求,他们不缺物质,缺的是"被看见"和"留下痕迹"[8] - 核心护城河是信任+情感厚度,而非模型技术优势,因为底层大模型多为开源[8][9] - 三大竞争优势包括:定位选择小众但本质是慢变量的大需求、用户使用过程中贡献的数据沉淀、以及强调硅碳共生的产品叙事[10] - 渠道壁垒依靠客户口碑和小圈子传播,打入一个富豪的信任圈就能接触其朋友圈,信任链条一旦建立难以被撬动[13] 商业模式与出海选择 - 商业模式不走量,而是走极致的高客单价+长服务周期,每个客户服务周期以年为单位,甚至长达10年[11] - 选择出海是必然,因为国内用户对情感型服务付高价的意愿不强,而香港、东京、新加坡、欧美的高净值人群有家族传承意识[11] - 国内用户更喜欢轻量化、低价应用,而香港富豪群体看重长周期、私密性、传承性,愿意付100万甚至200万[14] - 服务具有极高的定制化深度,包括八次以上线下深度访谈、368道问题的对答库、数百小时录音抓取口头禅和情绪反应[13] 创业挑战与应对 - 最大的意想不到的困难是信任感的建立,特别是准00后团队说服70多岁富豪的挑战[16] - 调整策略包括:不再一开始谈价格而用大量时间陪伴倾听、让客户参与信息采集感受共同创作、将项目周期拉长到10年建立长期关系[16][20] - 用户心智上需克服产品是"临终产品"的初始认知,通过案例教育展示其作为"活着时的数字延伸"的价值[16] 行业前景与创业建议 - 未来1-2年最可能被AI颠覆的传统行业是情感陪伴等提供情绪价值的泛娱乐领域,以及殡葬与养老行业[18][19] - 情感是最大的价值洼地,因为效率类AI产品是低频、功利的工具,而情感承载了身份、情绪、故事[18] - 游戏、教育、医疗相关的AI硬件和软件可能最先结合并落地,所有智能或非智能硬件都可作为AI数据的采集器和反馈终端[18] - 给创业者的建议是不要卷技术要卷需求,技术部分只占10%-20%,核心在于理解用户的恐惧和渴望并回应[22] - 保持技术敏感的同时更要保持人文敏感,面对的是有情绪和脆弱性的人,而非一堆数据[22]
专攻香港富豪,这个AI团队洞察人类最本能的恐惧,撬动最新潮的百万生意
搜狐财经·2025-09-29 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