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演变 - 2014年入学政策显示,"择校"需支付至少10万元"中间费"且需签署放弃"分配生"资格的承诺书,而购买学区房上"对口小学"则更为直接[4] - "分配生"政策允许学生在报考示范高中时以指令线降30分优录,这成为选择学区房而非择校的关键因素[5] - 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伴随对义务教育阶段"公参民"学校的清理规范,要求其在两年内转为公办或退出义务段办学[14] - "公参民"初中入学模式由择优考试改为"全民摇号",取消了生源筛选的"下限",导致学校平均分出现明显下滑[14][27] - 2023年中考新规引入"指标到校",要求所有"省示范"及以上高中将一半招生名额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旨在实现教育均衡,但对顶尖学生及学区房价值构成利空[78][79] 学区房市场动态 - 购买学区房被视为规避灰色"择校"操作、省去高额"中间费"的有效途径,家长可在孩子入学后转手房屋,甚至从学区房涨幅中获利[4] - 2014年购房时遭遇"限购"政策,家庭通过购买"公房"获得入学资格,该市在交易完成1个多月后解除了限购[5][6] - 学区房价格在2016年春季经历始料未及的迅猛上涨,Y小附近区域属房价最高区域之一,二手房源紧俏,看中的房子犹豫片刻即被抢购或房东毁约涨价[31][32] - 2022年R中崛起后,能"对口"Y小的学区房迎来一波猛涨,通过买房实现Y小和R中"一站式衔接"成为热门选择[29] - 2023年新政策规定公房户口不再允许"对口"Y小入学,导致此类老房子若非学区房则"根本卖不出价格",房价比高峰时跌近1/3,陷入卖不掉也租不出的尴尬状态[34][36][77] 公参民与公办学校格局变迁 - 民办与"公参民"初中凭借资本优势,高薪挖走优秀教师,用奖学金吸引优质生源,形成良性循环,其普高率可达80%到95%,示范率超50%[11] - 民办初中学费昂贵,常规学费近10万一年,3年总费用约50万;"公参民"初中学费相对亲民,每学期约2万,3年校内费用可控制在15万内[12] - "公参民"学校整改后,优秀教师绝大多数被派回"本部"(公办初中),"分部"(原"公参民"初中)仅保留约20%优秀教师支撑一两个"火班"[25] - "全民摇号"政策实施后,失去"掐尖"优势的"公参民"初中(如G中、H中)学生平均分数黯淡,相较获得资源倾斜的公办初中(如R中、Q中)优势不再[25] - 政策引导下,R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成为本区排名第一的初中,平均分和高分率遥遥领先,公办学校成为新龙头老大[56] 升学选拔机制与竞争 - "元月调考"(元调)是小学阶段唯一得到官方认可的选拔性考试,成绩不向学生和家长公布,但作为初中筛选生源的依据,前300名孩子进入各初中"白名单"[20] - "元调"成绩以"等级"(如3A, 2A1B)而非具体分数和排名反馈给家长,"3A"是"优录"基本线,但当年内卷加剧,290分以上也未必能达"优录"标准[21][22] - 中考前,"四调"是唯一公布成绩及高中分数线的模拟考,想考上"省示范"高中需在全市排名前30%[70] - 高中梯队分明,顶尖"名高"一本率97%-99%,"省示范"高中一本率50%-80%,"市示范"一本率15%-30%,普高一本率仅3%,容错率极低[70][71] - 中考重要性被视作高过高考,学生在懵懂时即面临人生第一道分岔路口,社会残酷性要求每一步都需走对[71]
九年义务教育里,我是为孩子改道铺路失败的家长
虎嗅·2025-09-29 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