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发展现状与趋势 - AI进化速度被描述为“近乎疯狂”,大模型正从对话模式向服务人类、进行实体及工作层面交互的方向转变,2025年被视为大模型走向实际应用的开端 [2][4][5] - 当前两大重要进展领域是人形机器人(如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和虚拟世界智能体(Agent),它们分别标志着AI向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延伸 [3][4][16] - 推理大模型(如OpenAI o1、DeepSeek R1)的出现是革命性改变,其基于“思维链”的工作方式模仿人类“慢思维”,使大模型智商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达到或超越人类顶尖水平 [6][7][8] AI技术瓶颈与未来突破方向 - 实现真正AGI需要两大关键标志:具备从0到1的颠覆式创新能力(解决OOD问题),以及突破现有Transformer架构的串行加工限制,获得类似人类的并行感知与运动能力 [25][26][27] - 当前大模型架构(如Transformer、MOE)自2022年11月GPT-3.5推出以来本质变化不大,仅增加参数量,但智能提升的关键在于架构复杂度和神经元模型复杂度,而非单纯参数量 [10][11][12] - AGI突破的“GPT时刻”难以预测,但明确的方向是向脑科学学习,脑科学与AI结合是重要研究方向,以期在感知、运动及创造力方面获得新启发 [12][27][28] AI对行业与职业的影响 - 垂直类Agent(如Cursor、Copilot)和通用Agent(如字节“扣子”)将深刻改变工作方式与组织架构,导致初级、中级程序员等知识密集型职位面临冲击,企业可能只需少数资深员工搭配Agent即可完成工作 [18][19][42] - 所有以知识密集型为核心的职业(如律师、程序员、会计、医生、教师)都将受到巨大冲击,“授业”、“解惑”等传统功能可被AI替代,职业价值将转向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40][41][42] - 未来职业分化加剧,顶尖创意人才(如音乐人)价值提升,竞争核心是“会用AI的人”取代“不懂AI的人”,掌握稀缺技能者将更具优势 [41][42][45] 教育领域的变革与应对 - 大学教育必须改革,核心从传授知识转向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并大力推行通识教育以打通不同学科壁垒,在学科交叉处寻找创新点 [35][36][37] - “AI+学科”是必然趋势,但需避免简单“袋装土豆”式叠加,关键在于学科与AI的深度融合,培养“AI原生”人才,这要求教育推动者真正懂AI并吸纳年轻教师力量 [37][38][39] - 未来教育应借助AI工具,鼓励学生完成基础工作后聚焦独创性,同时教师角色转变为培养学生内驱力、批判能力和创造力,而非重复讲授知识 [35][40][43] 人类在AI时代的竞争优势 - 人类核心优势在于零到一的颠覆式创新能力(如开创印象派、提出相对论),这与AI目前的组合式创新有本质区别,在相当长时间内AI难以实现 [25][43][44] - 人类具备“在线学习”能力,能根据环境变化快速调整学习策略,这与AI交付后即固定不变的训练模式形成对比,未来需注重快速学习、理解和重构能力 [44][45] - 个人应对策略包括善用AI工具提升效率、利用AI进行批判性思辨以深化认知、以及寻求AI的情感支持,竞争关键是人与AI的协同而非对抗 [45][46][47] AGI的定义与发展路径 - AGI已从“任务特异AI”工具进化为“新物种”,其核心是具备与人类相似的通用智能,能全方位模仿人类行为,而非仅在单一领域超越人类 [21][22][23] - 通向AGI的三条路径(自然语言处理、强化学习、脑模拟)中,自然语言处理因Transformer架构出现已迎来“GPT时刻”,而强化学习(用于机器人交互)和脑模拟(用于感知创造力)仍在黑暗中摸索,等待关键突破 [29][30][31] - AGI发展不可阻挡,试图通过“对齐”限制其发展不切实际,因为人类三观本就多元,且国际竞争压力下任何一方停步都会落后,类似核武器发展历程 [32][33][34]
所有知识型岗都要被AI“吞了,清华大学教授刘嘉:未来大学分化猛烈,软件公司靠 “几人 + Agent” 就够
36氪·2025-09-29 15:26